时下,不少人习惯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推送的一些内容比较浅易的文章,这种阅读方式因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又能从中获得内容丰富、实时热门、图文并茂的各类资讯,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成为阅读新趋势。
客观上说,“浅阅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甚至在忙碌中可以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得到短暂的放松。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休闲方式,甚至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娱乐化的作品上,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和遗憾。
“读什么”“如何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人人都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会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学者反而主张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的原因。
徜徉书海,唯有用“深阅读”去领略那些对我们的人生富有启迪价值的书籍,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让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经常“深阅读”的人与一个经常“浅阅读”的人,抑或是根本不读书的人相比,人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深阅读”不仅不可或缺,还极为重要。
“深阅读”读什么?读那些经过历史反复检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华,其思想深刻、内容博大,不经过深度阅读就难以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因此,我们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仔细寻究方能得其要领,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真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经典著作晦涩深奥,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也不行,需要我们摒弃浮躁,心无旁骛,多研、深思、善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把研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连通起来,让理论与实践互动起来,围绕重要知识点深挖原理,理透背景知识,才能掌握要领、增长智慧。只有拓宽阅读的视野和广度,提高知识源的覆盖面,才能真正扩展自己知识的纵深度。
作家余秋雨当年曾沉潜于浙江省奉化市大桥镇的一座藏书楼中研读中华古典文化典籍,他感慨地说:“我的生活立即变得纯净,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虽不能说这次“深阅读”改变了余秋雨,但它促使余秋雨开始慎重地思考一个大课题:什么是华夏文明?什么是华夏子孙?是深度阅读激发了余秋雨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将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愿意投身书籍的人。
其实,选择“深阅读”就是选择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比起在线浏览,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显然获取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知识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