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经典形象与现实主义


■张学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品格。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手机刷屏和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大量时间,但依旧无法替代文学经典带来的那份恒常而深沉的感动。文学经典是时代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人情人性的思考和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歌颂生生不息的人民生活,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正是时代赋予作家的光荣使命。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评判和体现,看似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背后则隐含着创作者的立场和心态。作家对身边普通人的情感有多真,对生活的感悟有多深,对世界的了解有多透,作品往往就能写得有多诚恳和厚重。反之,诉诸感官刺激和游戏人生的肤浅文字,不可能真正且持久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身处互联网和新媒体娱乐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泛娱乐文化,有良知、有追求的写作者,绝不能听之任之、随波逐流,要敢于对各种文学乱象说“不”。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在先,艺在后,唯有德艺双馨才是人间正道。否则,作家们即便面对火热的生活和巨变的时代,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自说自话,难以抵达文学深邃高远的境界。

20世纪50年代,作家柳青主动放弃了北京优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务和干部级别,不辞劳苦,执著地深扎于陕西关中农村,全身心体验农业合作化道路长达十余载,其间饱尝了种种艰辛和压力,最终铸就心血之作《创业史》。作品成功塑造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一心为民、有情有义、勇毅担当的青年农民形象,故事感动了几代中国读者。当年柳青正是用心用情深入生活现场,与黄埔村百姓休戚与共,以“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文学形象和无怨无悔的精神创作了一部文学的时代经典。

一名作家到底应该写什么,作品为谁而写,依旧是当下亟待回应的重大命题。那些写出了经典之作的文学大师,无不以其个性鲜明的文字、熟稔于胸的技法、深邃有力的思想,深刻记录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变革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读者从作品中总能寻找到那些闪闪发亮的人性之光,看到一个个彰显“真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作家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生动注脚。

比如,《边城》就是一部传达中国气韵、彰显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沈从文对湘西边城的山河景致、风土人情可谓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官路、溪水、渡头、茶峒山城、水手、码头,凡此种种,均被作家娓娓道来。沈从文用文字写活了生活中的小人物,作品犹如中国的大写意画,着墨不多、寥寥数笔,便把爷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常生活状态精妙地刻画出来。小姑娘翠翠的身世及情感变化如溪水潺潺流淌,人物被赋予了一种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祥和气息,以及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通的强大生命力。如此别具中国意蕴的鲜活文字,正是得益于真实、质朴的民间现实生活,更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作家如果没有对时代变革的洞察感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小人物命运的体恤,今天的读者或许就无法读到《边城》这样经典的中国故事。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发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坚定了作家向人民群众学习生活、学习语言的决心和信心。作家们积极响应号召,争先恐后地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涌现出了《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白毛女》《荷花淀》等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良好局面。

进入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创作主体对现实主义文学道路的思考与实践日益深化。何为文学的现实主义?什么样的现实材料应该更多地进入作家的视野?这些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意义重大。人们通常会认为现实就是眼下,就是琐碎的生活全部,就是吃喝拉撒和生老病死。但现实在文学中又并非只是眼下,它很大程度上来自更久远的历史,指向充满自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文学是用来思考和把握时代与人生的,是用来诠释社会生活和记录历史的,是用来褒奖良善,批判丑恶的。文学就是人学。一个人如果魂不守舍,便形同行尸走肉;一部文学作品,设若没有温度没有筋骨甚至没有灵魂,那么,它只能沦为写手的游戏和文字的垃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嬗变。回望来路,不难发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也需要必要的调整和纠偏。对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强调,本质上就是在为当代文学溯源和正声。“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作家如何回应时代、书写现实指明了方向。

前段时间,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热情关注。这部秉承经典现实主义思想理念和创作方法的作品彰显了新时代文学的魅力和光彩,也让广大受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必须写出有现实依据、有说服力、血肉丰满的人物,记录他们真实深刻的情感和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包含着对人和人性的全面理解,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历史维度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作家们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描摹的生活细节和社会背景,能够成为研究他们所处时代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必要证据。作品也会创造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希望,从而更加有力地激起我们对现实生活、人情人性的眷恋、体悟与思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