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乃古人论述兵法之书,后用作军事著作的通称。在数千年的战争实践中,历代兵家贤哲对“国之大事”慎思之,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兵学著述。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兵书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中国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等;外国有《战争论》《制空权》《五轮书》……这些兵书,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反映了人类对军事活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战争智慧,是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中国自古为兵学昌盛之国,兵书源远流长。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原书早已亡佚,从其存留在《左传》《孙子兵法》等古籍中的部分佚文看,内容涉及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原则,应视为早期的兵书。春秋战国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一方面为兵学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激发了对军事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兵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走上历史舞台,在与诸子竞相研兵、互相辩难的过程中,大量兵书应运而生。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共得182家,从中选定35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战国兵书。
被奉为“百世谈兵之祖”“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现存最早的该书注文出自军事家曹操之手,他盛赞:“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自古以来,每一次军事理论的创新都催生和促进了军事实践的重大变革。《孙子兵法》的诞生改变了春秋以前重礼信、轻诡诈为主要特征的战争理念,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的制胜理论。战国时期出现的《六韬》《尉缭子》等军事著作,引发了对世卿世禄制度、选将用将方式、募兵制度以及步兵、骑兵作战样式等一系列军事变革的思考,明确指出“达于道”是制胜的最高境界。“知彼知己,兵家大要”,兵书如此论述“胜者思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论述将帅素质最早和最为全面的理论观点。《吴子·论将》亦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得之国强,去之国亡。”为将者,还应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将德”,以及“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见利不贪,见美不淫”等“将控之能”,尔后才能履行“辅主、保境、安民”的使命。
熟读兵书百卷,韬略生焉。遍翻史料,几乎都有描写“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的主人公晨练宝剑、夜读兵书的情景:或居庙堂之内、或驻虎帐之中,或伏案、或抚髯、或秉烛,沉潜卷卷兵书。诸葛亮自幼熟稔兵书、智超前贤、神机妙算、“锦囊”藏身,被后世尊称“诸葛武侯”。抗倭英雄戚继光行军作战不离兵书,善于研习先辈治军思想,在实践中总结出《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述,为历代兵家所倚重。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军人生来为打仗,腹有兵书气自雄。人在军旅,最美的阅读是谈兵论战,最潇洒的样子是披甲执锐。从兵书中探寻制胜密码,摧锋于正锐就添一分把握,拼杀于疆场就多一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