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一位老兵给我讲的,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多年前,老兵在海军某基地代职期间,参加了慰问南海守礁官兵的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他看到了守礁官兵的执着与坚守,走一路感动一路。虽然已过去多年,那些守礁官兵和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老兵脑海里却挥之不去。
慰问船从湛江出发,想着即将走到祖国的南端,曾经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的地方,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处处拍照留念。而这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天,接下来的时间,随着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漂荡,所有人都吐得天翻地覆,吃不下任何东西。随行的陆战队员讲,这是他们的必修课,还美其名曰:不把胃里东西吐干净,怎么吃得下东西。晚上更加难熬,睡觉的床十分狭窄,四面都有围栏。浪高的时候,不仅双手要拼命抓紧,头和脚也要用力顶住围栏,才能确保不被甩出去。厕所离睡觉的地方很近,大概七八米远,可是不费些时间是走不过去的。好在老兵仗着身体好,几天以后渐渐适应。关于晕船,老兵说,那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航行第7天,忽然听到有女人和孩子的声音,循声找去,竟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老兵惊诧不已,怎么会有妇女和孩子,这些天他们这些男子尚且吃不消,她们怎么熬过来的?慰问团有任务,她们又来干什么?一连串的问号让老兵找到船长。船长惜字如金地说,来探亲。看到船长不愿再说什么,虽然仍有疑惑,老兵没有多问。
又在船上熬过两天,到达一处慰问点,再次看到母女二人,原来这就是她们探亲的地方。大船靠不了礁,需要在几海里远的地方抛锚,从甲板攀下舷梯登上小船,再由小船载人上礁。这样很费时间,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大家让母女先离开大船,母亲说:首长,你们有任务,你们先走,我就是来看看家属,没什么大事。大家执意让母女先走,她推脱不过。舷梯足有四层楼高,从上面望下去,头很晕。或许平时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年轻母亲,此刻的每一步都那么坚定。陆战队员抱着孩子攀下舷梯,孩子表情竟然带着兴奋,没有丝毫畏惧。
当母女沿着摇摇晃晃的舷梯下降时,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们身上。那一刻的祖国南海,风轻云淡,除了海浪声,什么声音都没有。脚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停。大船上的人无不动容,老兵看到海军船长也在不停擦着眼角,他终于明白此前船长不愿多说话的原因了。
上礁后,看到守礁官兵整齐着装,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用最高礼仪欢迎慰问团到来。每个人脸上肆意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他们太激动了,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看到除了守礁战友之外的其他人了。握手时,老兵能感觉到他们格外用力。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大家提议,赶紧安排家属来队,好好团聚。可是,在这个仅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礁上,加上慰问团人员,大家站在一起都显得拥挤,何来的团聚场所啊?简直连说悄悄话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三口只能顶着如火的太阳,在礁盘一角蹲下,围在一起。从老兵的角度望去,看不清他们是在流泪还是说话。和母女同乘一条小船的战友说,刚上礁,孩子有些发懵。战友问孩子,哪一个是你爸爸,军娃看了一遍又一遍,说,都像爸爸。孩子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爸爸了,见到穿着同样军装的几个人,哪里分得出来。因为涨潮的原因,慰问团在礁盘仅能停留一个小时。这个战士是湖南人,爱人从湖南到湛江,再到丈夫驻守的地方,辗转几千公里、近半个月路途的探亲,就这么匆匆结束了。
回到大船后,慰问团又陆续慰问了几个岛礁。返回湛江时,老兵看到母女安静地下船,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她们。但老兵知道,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后来,老兵常回忆起母女攀下舷梯时那片风和日丽的南海,以及她们在湛江下船时安静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