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读书“三”字经


■李 仲

读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才能把书读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会结合自身体悟归纳阐述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启迪后生晚辈。许多方法和“三”字有关,在此择要,也算是趣谈。

读书要刻苦,要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对此,三国时期的董遇提出了“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反问他,谁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啊,董遇就讲述了“三余”读书法。在古代农耕社会,冬天没有农活干,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一天之中,白天干活,晚上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阴雨天不能出去干活,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三余”读书法的核心就是要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董遇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正是靠着这样挤时间读书,终成一代宗师。

读书要专心致志,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时,多感官参与有利于保持注意力,强化记忆。但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就看不进去书,即使大声诵读也没效果,同样记不住。因此,心到最为重要,只有用心读书,才能取得好的读书效果。后来,有人在读书“三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手到”,就是要边读边动手写。鲁迅先生则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脑到”,并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不仅仅是提倡读书专注,更强调了思考与理解参与到读书中的重要性。

读书要把握重点,融会贯通,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梁启超在其《读书法》一文中提倡“三步”读书法。具体是,读书要分为“鸟瞰、解剖、会通”三个步骤。“鸟瞰”是粗略地读,大致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内容、侧重点。“解剖”是读的时候要标记重要内容,便于后续可以反复读,深入研究,及时将读书时的感悟记录在书旁,那些对自己有用、未来可以借鉴的语句还应该摘抄下来。“会通”是融会贯通,由内到外、由此及彼,最终要开拓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能被书本所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复读、再读”。“初读”是阅读一章或一节时务求找出疑问,然后依据自身的经验予以解答并进行验证,只有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才看参考书或质诸他人。“复读”是进行整体的综合归纳,理清大的脉络、思路, 掌握要点、中心等。“再读”是学懂的内容要反复记牢,并进一步深化认识,以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

和“三”字有关的读书方法还有很多,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只有合理借鉴验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