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深秋的一天早晨,一小队人马从闽西永定合溪师俭楼出发,经黄潭宫角里,步履匆匆地向上杭城进发。这支队伍中间,有一副担架,担架上躺着一个高高瘦瘦的中年人。
之前,他在永定金丰大山牛牯扑“饶丰书房”一边治病一边读书看报。当地反动民团纠集700多人,发动偷袭,包抄了这座竹寮。一番惊心动魄后,他方得脱险。此次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他应邀抱病前往。
暮色四合时分,这队人马来到了上杭县城一座很有诗意的楼——临江楼。中年人热情地同护送他的赤卫队员一一握手,感谢他们一路上的照顾,并挽留他们留宿。他们却说:“明天就是重阳佳节,我们要赶路回去和家人过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今,家人都不在他的身边。陪伴他的,是三褶回澜的汀江,是江岸楼前那高大苍翠的古榕,是敌人三省“会剿”带来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江天寥廓,对岸那一簇簇生命力顽强的菊花,正举着无数金黄的花瓣,在飒飒秋风里,和一江之隔的他相看两不厌,这多少给他带来了些慰藉。
有人来访。哦,是披着硝烟的一群红军官兵来了。面容清癯的中年人,与他们娓娓而谈。这批人刚走,一声浓重的四川口音随着一阵有力的脚步声,登上临江楼。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他们来到临江楼前的大榕树下,坐在石凳上,推心置腹地长谈。古榕听了他们的谈话,枝叶与枝叶之间传递着欢愉的气息。汀江也听见了他们的话语,水面荡漾起笑容。
星火已燎原,“红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此前的十几天,红四军攻下所谓固若金汤的上杭,战地的硝烟气息,在浓郁的菊花香里,隐隐可闻。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两位战友依依惜别。中年人回到临江楼二楼不久,一位红军战士提来一罐热气腾腾的牛肉煲汤,原来是刚走不久的战友所送……
是夜,江天入怀,花香入梦,风声入耳,中年人构思成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但看黄花不用伤”,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有达观,也有感伤。在1963年12月,这句改成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壮美景象饱含豁达昂扬情怀。
如今,时光已经流过了90多年。今天,当我们遥想当年那位吟哦“寥廓江天万里霜”的中年人——毛泽东,那位送牛肉汤的战友——朱德,和他们在烽火岁月里展现的崇高品格与精神境界,内心都不由得充满了深深敬意。诗意临江楼,见证了一首诗词名篇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