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是指对我有利、对敌不利,便于战胜敌人的好机会。古今中外,能征善战的将帅都非常重视把握战机,讲求灵活用兵。孙膑减灶灭庞涓,虞诩增灶破羌戎,刘邦定计走荥阳,曹操千里袭乌丸,虽然各有其用兵之妙,但他们相同之处却都是从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战机,灵活运用作战原则。现代战场某种程度已经进入“透明”“秒杀”时代,要赢得战争就更要善于捕捉利用战机、主动创造战机。
洞察入微,积极寻找战机。战机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作战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会对作战系统功能不断地产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作战系统的功能释放,并不总是保持某一不变的速率,而是会在整个过程中有所波动,导致某些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对于双方来说都存在此消彼长的时机。古代兵书将这些时机概括为:骄、劳、饥、懈、乱、疑、困、险等,也可理解为,起而未起、旧力未尽新力未发、立足未稳、落而未落、将动将静等时机。凡是高明的指挥员都会尽力捕捉有利之机,出奇制胜。现代战争虽然战机难寻,但敌人再强大也有可乘之机。诸如作战体系中的情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的弱点,以及部队转换的信息差、空间差、时间差等可乘之机。指挥员只有细致观察,从细微之处认真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敌人之隙,积极捕捉战机,才能出敌不意,先敌制胜。一方面,要相对准确地预测作战双方作战系统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利我不利敌的时机,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域侦察,仔细关注、对比、分析战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适时进行传递和准确处理,捕捉战机。
果断出击,科学利用战机。战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战场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国古代兵书《六韬》指出:“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意思是说,用兵制胜的要诀在于密切查明敌人的可乘之机,迅速抓住战机给敌人以迅速而猛烈的不意打击。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论持久战》中也指出:“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这就是时机问题。”作战中,一旦出现敌人思想麻痹、部署混乱、前后不济、防御空虚、士气低落,以及受不良天候影响和保障不利等可乘之机,应果断出击,一举取胜。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在回忆淮海战役时说:“军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两次重申给予总前委‘临机处置’之权,这是淮海战役之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指挥员抓住了战机又有临机决断的空间,打仗胜算自然更大。未来战争,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偶然性与复杂性相互交织,要求指挥员更要及时准确把握关键节点和主要环节,趁敌仓促防御和立足未稳之际,坚持以快为要,快速用兵,速战速决,充分发挥速度优势,优化指挥流程,及时果断决策,多域联动、多维打击,注重运用空中突击、网电对抗、无人平台等新质作战力量,即时聚能于可乘之机,实施“致盲”“断链”“瘫体”,构建局部非对称优势,进而快速歼敌。
多法并用,主动创造战机。战机不能被动等待,而应主动创造。通过示假、示弱等手段,诱使敌人主观判断失误,行动举措失当,诱迫敌人改变决心部署和作战计划,按照己方的意图行动,从而寻找可乘之机。现代战争,侦察手段发达,战场透明度大大增强,战机通常很难出现,想真正通过这一战术主动创造和捕捉战机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指挥员须充分运用谋略,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主动创造战机。一是突然增大对敌作战系统攻防要素的打击力度。突然对敌方某一方向或阵地进行猛烈的火力打击,致使其短时间内遭受重大伤亡,这样意味着对方作战系统对我方系统打击和抗击能力急剧下降。二是采用某种方式破坏对方作战系统的结构使其在短时间内变为无序状态。通常方法是瘫痪对方指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比如采用火力打击、电磁干扰、信息迷茫等方法,破坏其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首先实施的“斩首行动”,其意图就是通过直接打击伊拉克军队上层指挥要素而使其整个作战系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三是切断或限制对方保障要素功能的发挥,使其作战系统的整体功能难以持续发挥,或者难以在足够己方作战系统采取相应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恢复。曹操在官渡之战过程中,以奇兵突袭并烧掉袁绍位于乌巢的粮草基地,就是采用这一方法的典范。四是采取多种行动诱使对方做出错误反应,从而破坏其作战系统的结构和秩序。要紧盯战局发展,审时度势,不断采取谋势造势、穿插迂回、欺骗袭扰、佯攻诱敌等战术手段,迫使敌方疲于应付,不断暴露作战的薄弱环节,最终形成有利于己的歼敌态势。粟裕在七战七捷和莱芜战役中都曾成功运用欺骗佯攻的战术主动创造和捕捉战机,实现了有效歼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