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
去年6月5日,习主席向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致贺信时强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近年来,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低碳风”正吹进绿色军营。广大官兵自觉践行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军营,持续维护驻训地生态环境,支援和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我军新能源建设应用有哪些新成果?建设绿色低碳军营有哪些新亮点?请看军委机关有关业务部门的权威解读,以及来自基层部队的一线调查。
电工杜爱忠今年60岁,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工作了40年。
这里远离城市,属于市政供电的薄弱环节。在杜爱忠的印象里,过去基地供电全部由电网供给,保电压力大,他经常吃住在机房。
近年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十三五”期间,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能源局借鉴有关新能源建设项目经验,在这里建成了全军首个基地化风光柴储新能源微电网国家能源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基地和驻训部队用能难题。
示范项目建成后,基地电力有了“多重保险”——新能源主力供电,市电辅助,储能电站、油机发电作为“补充用能”使用。
当新能源遇见演兵场,大漠“风光”无限。蓝天白云下,无垠大漠上,数台风机与成片太阳能发电板遥相呼应。
“每台风机,运转1小时产生3200度电,可减少排放2.7吨二氧化碳。”该基地保障部部长季旭东说,新能源发电系统,有效提高了基地自我供电保障能力。
“电能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呈现在大屏幕上,全场区跑巡修的时代过去了。”杜爱忠告诉记者,以往,“大项活动保电”是整个保障部门的重点工作。新能源项目建成以后,基地用能的稳定性大幅提升。
据悉,该基地还采用了清洁供暖方式,供暖系统运维工作量大幅减少。“自从用上了清洁能源取暖,官兵冬季驻训,营地供暖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营房维修班班长胡辉说,以往暖气总是热度不够,加之燃煤烧锅炉,开窗就是一层灰。
该基地新能源项目,是全军首次探索创新“国家政策支持、军企分摊投资、企业建设运营、部队购买服务”的新型建设管理模式。
在政策支持上,该项目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方式运营,除优先保障基地自用外,其余电量足额并入当地市政电网。
在建设模式上,该项目采取军地联建模式,部队提出需求、获取优惠供能。项目从建设到运营,所有工程全部由企业承担建设,建成后整体委托企业运营,减轻部队建设和维护管理压力,让部队腾出更多精力投入练兵备战。
“此举打破了以往由部队投资建设的传统做法,新的供电模式启用后,解决了制约战备训练、后勤保障的瓶颈难题。”该基地营房科长华海城告诉记者,“之前烧煤锅炉,每年冬天10多个战士搞保障。现在采用新能源的电锅炉采暖,由企业专业化管理,节省了人力,官兵们可以专心主责主业。”
“低碳改变军营,节能催生战力。全军已建成的上百个风光柴储新能源项目,已经成为低碳军营的新亮点。”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变用能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是转变我军军事行动保障方式模式、提升后勤新质保障能力,确保部队军事能源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