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唱响金色的壮歌

——评樊希安长篇小说《黄金团》


■吴进华

樊希安的长篇小说《黄金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是作者继《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不灭军魂三部曲”和《十一中队》之后,又一部反映原基建工程兵部队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

樊希安“不灭军魂三部曲”的人物和故事具有连贯性。《十一中队》围绕一个连队在大部队撤走后被留下来独立执行矿井施工任务展开叙事,谋篇布局精妙,情节设计“抓人”,读起来也很有趣。《黄金团》则以《十一中队》的结尾开篇,6年后建成大金矿进入尾声。从荒凉艰苦的镜铁山来到风光绮丽的三山岛,虽然环境变了,任务变了,形势变了,体制和隶属关系也变了,但多数人物、人物关系和内部管理机制基本没变。小说的视野开阔了,关系复杂了,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和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在全书16章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一两个矛盾冲突和化解的情节。这里仅举3例。一是围绕大部队要不要提前向三山岛集结和做好开工准备的问题。在十一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明显存在“激进派”和“稳健派”的分歧。正当先遣组千方百计组织部队、企业和民工日夜奋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提前做好了“五一”前迎接团部机关和大部队进场的准备工作时,上级却因故推迟了全团集结于三山岛的时间。最后在“八一”前,所有部队才开进三山岛,包括那些曾持有反对意见的干部看到新区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和发展前途,消除了顾虑,“搬迁之争”才峰回路转。二是参谋长牛幸娃作为先遣组组长,为了支持政委和团长的工作,自告奋勇让自己的妻子第一个调离团部到三山岛先遣组上班。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因工作没有做“到家”,不仅遭到“反对者”的讽刺攻击,而且让妻子发生误解。如果不是战友们从旁耐心劝解,好事险些变成坏事。三是牛幸娃在指挥开掘海底巷道中两次因带头排除险情而遇险。第一次因抢救及时“大难不死”。但在矿井突遭海水倒灌即将淹没机房且发生漏电的危急时刻,牛幸娃奋不顾身一脚踢开了战友,自己却被电击牺牲。在这支英雄的团队中,这种主动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英雄壮举,绝不止牛幸娃一人。这样的情节绝非编造,英雄的形象永留人间。

一部小说能否成功,关键看人物的塑造。《黄金团》不仅人物众多,而且形形色色,各具特点,有棱有角,性格突出。在这些人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3个层次的代表。一是从最基层成长起来的牛幸娃和他的搭档王永学。这对搭档一武一文。一个性如烈火,一个沉稳干练;一个处处冲锋在前,一个注重以身作则。但他们又有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战士高度关心和认真负责。因而尽管二人性格迥异,却能够真诚团结,合作共事,到哪都能把队伍带得“嗷嗷叫”。这是部队基层领导干部的常态,可信,可爱。二是团政委苏继轩、团长梁占刚。老资格的苏政委政治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大局意识强,模范作用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功不诿过。特别是他在意识到某项举措造成负面影响时,主动请求处分。在与团长以个人名义联名向上级机关请求保留所在部队的意见时,主动签名在前并亲自起草报告,充分体现出一个政治干部勇于担当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比苏政委小十来岁的年轻团长梁占刚,政委在位时主动支持和尊重政委领导,但敢想敢干,不等不靠,对下属和部队要求严格,关键时刻指挥靠前。苏政委调总队任职,由团长主持团党委工作后,梁占刚更是像老政委一样谋全局,抓大事,经常蹲在一线带领部队排难除险,保障金矿施工安全顺畅运转。特别是在南风井保卫战中,正在主持党委会的梁占刚接到险情报告,当即中止会议,火速赶往现场指挥抢险。关键时刻,梁团长二话不说跳进水中,其他干部战士也紧跟其后,最终保住了巷道和设备的安全。这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精神,正是我军在危急时刻能够众志成城、排除艰难险阻的法宝。三是指挥部初副政委和新任党委书记齐锐新两位“老八路”不顾年老多病,献身国家黄金事业的精神,可钦可敬。正是有老红军和老八路的传帮带,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才代代传承至今。

《黄金团》塑造的所有英雄人物,包括众多不知名的普通战士,他们并非完美无缺,有的甚至还犯过错,但后来认真改正并获得了进步,他们共同组成了英雄群像,十分可信也非常可爱。没有广大官兵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埋头苦干,没有他们的锐意进取,没有他们的流血流汗和英勇牺牲,就不会取得那么多建设成就和丰功伟绩。樊希安满怀诚挚的真情和感动的泪水创作《黄金团》,唱响了一曲金色的壮歌,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传递得更久更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