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4月底,海军工程大学教员夏维学将春回大地的意境,引入了流体力学课程,“风吹过湖面形成了速度梯度,剪切力作用于湖面产生‘褶皱’……”课后,许多学员说,听夏教员讲课,不仅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一种享受。
两年前,夏维学博士毕业。由于他先后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申报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多所地方大学和研究院向他伸出橄榄枝。但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夏维学,对军队有着特殊感情,他放弃优厚待遇,报考了军队文职人员,成为海军工程大学的一名教员。
第一堂试讲课前,夏维学精心准备,将自己的诸多想法融入其中。可试讲并没有得到评委认可——“想法活、延伸多,但授课逻辑不鲜明,内容繁杂,更像是一场总结报告”“知识性强但引导性弱,没有关注学员的感受”……
“授课就像种树,即便你有一桶水,也不能一股脑全浇下去,而是要根据树木的生长阶段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灌溉的水量和方式。”教研室领导的一番话,让夏维学豁然开朗。
对照镜子苦练教学基本功,邀请战友同事模拟课堂互动,请教队列教员练习教学姿态……一段时间后,夏维学再次站上讲台,终于收获阵阵掌声。此后,他获得主讲资格认证,担任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工作。
课堂内外,夏维学经常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员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次,学员陈瑶参加某流体力学创作大赛,需要制作“水滴石穿”的效果视频。陈瑶多次调试设备参数、变换底面材料,却始终达不到预想效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更换介质,但能不能打破惯性思维,试一试接触面面积不同的物体呢?”在夏维学的启发下,陈瑶重新调整思路,经过尝试,终于获得理想效果,并夺得比赛一等奖。
为了让授课内容贴近实战,夏维学时常旁听大学的军事理论课,坐在教室里,他与学员一样认真做笔记。如何利用伯努利方程让鱼雷跑得更快?身处机舱如何测飞机飞行速度?水雷如何识别水压场从而只炸敌舰而不伤害我舰?他触类旁通,将在其他课上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授课过程,还鼓励学员担任“总设计师”,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不同架构的武器装备模型,并根据他们的想法讲解优缺点,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充分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夏维学对自身的定位也愈发清晰:“只有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才能让每滴水都渗透到根上,将养分精准输送到学员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