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精神助我勇敢“冲锋”


■陆军工程大学学员 陈圆圆

“学院有着90年光辉历史,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毕业前最后一次在院史馆解说,随着展厅的灯缓缓熄灭,我的军校生活也将落下帷幕。

从“钢铁红军师”师史馆解说员,到现在的学院史馆解说员,红色精神与我一路相随。

我的家乡是河北石家庄——“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常会跟孩子们讲“毛主席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红色故事,我就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成长起来。

站在地方大学校园里,怀着那份难以释怀的梦想与渴望,我还是决定参军入伍。

2015年中秋节当晚,我胸前戴着大红花,独自坐上绿皮火车,奔赴大西北。转头,看着车窗上映出的利落短发,我会心一笑:这才是青春的模样。

对我来说,当兵是人生的第一次蜕变,考军校则是深埋在心中的另一个执念。

“考军校不易,文科生考上军校更难。”那段时间,我的耳边不乏这样的声音。由于业务工作和训练任务重,有些战友担心我会“吃无用苦”“做无用功”。

那时,我兼任师史馆解说员。每当站在玻璃展柜前,为战友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所有惊天动地的创举,背后都是先辈们披荆斩棘、无畏前行的身影。

我想,不论结果如何,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都要“勇敢地冲锋一次”。为了补足文化短板,我每天完成日常工作后,再晚都要到顶楼学习室坚持学习。半夜的星空,凌晨的冷风,见证着一名文科生的“逆袭”。

2018年,我终于如愿考上军校。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入学后第一次考试,我就挂了“红灯”。我知道,对于文化底子偏薄的我来说,“冲锋”不是突击而是常态。于是,我找到任课教员“开小灶”,向同学“取经”。深夜学习室的灯,又一次为我点亮……

正确的路上,坚持就是前进。往后的日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让我欣喜不已——3个月后,我的全部课目都能达到及格线;半年后,我的专业课平均80多分;后来,我的文化成绩从全队倒数变成名列前茅。

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以往积累的红色基因涵养着我的品性,潜移默化中让我养成了勇于挑战、不断突破的性格。而这,将创造我人生的多种可能。

啃下文化学习这个“硬骨头”,我拼尽全力练体能,很快实现了“每一次体能考核都是满分”的目标。我还广泛“充电”,选修了演讲、解说、新闻写作等多门课程。大二那年,我回归“老本行”,如愿当上院史馆解说员。

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在一次次“冲锋”的过程中,意外之喜接踵而至:“优秀学员”“优秀骨干”“训练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我的行囊里,荣誉越来越多,它们见证着我军校4年的拼搏和汗水。

今年盛夏,梧桐树最茂盛时,我也将告别4年军校生涯。站在这样一个人生节点,回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不由百感交集。

边疆海岛、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在构想自己的未来时,我相信,红色基因所带给我的精神底色,将继续伴我成长,助力我未来的每一次新“冲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