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陆军“匠心杯”装备维修大赛的领奖台上,第73集团军某旅修理二连一级上士吴鑫斌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他没想到凭借自己这点“小手艺”也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
吴鑫斌的手艺有多“小”?身为通信修理技师的他,维修过的电子通信元件,最大的不过指甲盖那般,最细小的只比头发丝稍微粗点,直径只有0.5毫米。
起初,许多修理工也和吴鑫斌一起钻研修理技术,但是随着新装备的列装,通信设备模块集成度越来越高、电子元件越来越小,有的人选择了“知难而退”,而吴鑫斌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这些元件平时坏了有厂家修,大项活动中坏了可以启动备用模块直接替换,为何还要费这么大力气?”有的战友并不理解吴鑫斌的做法。
“厂家无法保证随时能来,实战中备用模块有配给基数,总有用完的时候。”吴鑫斌坚持认为,“即使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的概率并不大,但我是通信修理技师,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为了防止万一的可能,就要付出不止一万次的努力。微小元件,特别是最小直径只有0.5毫米的元件修理难度远超预期,难关相继出现在吴鑫斌眼前。
首先是“工具关”。元件太小,肉眼很难看清,他就找来头灯和放大镜。原有的工具太大无法使用,他就自己改装,将缝衣针焊接在万用表笔尖上,将铜芯磨细磨尖后接到电烙铁焊头上,解决了检测和焊接问题。
而后是“手法关”。元件小,焊盘的焊点同样小,需要在夹取、放置、焊接时做到稳、准、快。吴鑫斌想出招法提高操作技能:别人用针线缝补衣物,他用针线穿米粒,常常扎破手指。为了模拟实战条件下的紧张状态,他不时在体能训练后跑进车间拿起镊子“开小灶”。
再次是“熟练关”。为了熟能生巧,吴鑫斌不仅到报废车厂拆卸各式各样可利用的电路板练习,还在战友身边寻找练手机会。耳机、电动门、电磁炉等等,他都修过。一段时间探索后,他还为自己制订了训练考核标准:对于0.5毫米元件,焊接20个用时60秒为优秀、70秒良好、80秒及格……
凭借过人的毅力,吴鑫斌连克三道难关,双手伤痕累累,老茧一块连着一块,让人看了心疼不已。随之而来的,是他修理技术的日渐精进,每当元件出现问题,他总能“手到病除”。
属于吴鑫斌的高光时刻再次到来。在该旅刚刚结束的单车连贯综合演练中,一台突击车电台突发故障,吴鑫斌闻讯赶到,在昏暗狭小的环境中,掏出工具包快速检测更换,不到5分钟,故障就被排除。在场众人,无不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一句话颁奖辞:大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源于小空间里的千锤百炼。正是这种对于“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磨砺出一名保障尖兵的“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