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戍边二十年,安全行车一百余万公里——

一位甘巴拉老兵的“行路青春”


■本报特约记者 胡晓宇

行走在高原的老兵。

迎着雪域寒风,他稳稳地驾车驶入连队停车场,心也随着刹车声稳稳落下。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甘巴拉雷达站司机兼电工、三级军士长申董初,又将在雪域长路上度过。

装卸物资、维护车辆、调运装备……一个月前,这名仡佬族老兵和战友们刚刚长途奔赴戈壁瀚海执行任务归来,便又马不停蹄驶上雪山之巅。

出发前一天晚上,他跟在贵州遵义老家的妻子和女儿视频通话。妻子正在包粽子,9岁的女儿跑前跑后给母亲打下手。

回想今年春节期间,他接到命令提前返回部队执行任务,一晃已离开她们娘俩3个多月。“爸爸注意安全!”挂电话前,女儿不忘叮嘱他。

端午节,仡佬人不仅要包粽子,还要做绿豆粉、喝雄黄酒、赛龙舟……穿行在雪域寒风中,心中弥漫着家乡艾蒿的清香,申董初眼窝一热。

“天之下、云之上”,这是申董初口中的生活环境。“盘雪山、闯冰河”,这是申董初口中的工作日常。“生死线、兵车行”,这是申董初口中的战斗青春。他笑着把自己的军旅人生,称作“青春在路上”。

家乡在远方,长路在轮下。20载青春岁月,似乎倏忽而过,却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车辙。

——编  者  

“当个好兵”

“到部队好好干,干不好不要回来见我!”

2002年12月,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三坑村,身患癌症的母亲送申董初启程时流着泪嘱咐他。

那时,这个20岁的仡佬族青年没有想到,这句明显带有“激将”色彩的临别赠言,会成为母亲的遗嘱。

离家三个多月后,申董初正在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进行专业集训,母亲去世的噩耗突然降临,他失声痛哭。

入伍前,他一直拼命打工赚钱为母亲治病,哪料老人走得这么匆忙。部队领导特批申董初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

“儿子一定在部队好生干,不给您丢脸!”在母亲遗体前,申董初流泪发誓。心如刀绞的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当个好兵!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对于新兵申董初来说,专业训练是最大的考验。他咬紧牙关钻业务、练技能,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结业考核时,他的专业成绩在同批40多名同专业新战士中名列第三。更令他振奋的是,一心想到西藏建功立业的他,竟然在这一时刻梦想成真。

“去甘巴拉!”集训时,队长给他们讲了甘巴拉和“甘巴拉精神”,申董初对这块“高地”充满了向往。

飞上雪域高原,抵达驻藏空军雷达某团没几天,部队组织新战士赴“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参观,荣誉室里一张黑白相片牢牢牵住他的目光——

许正兵,18岁,贵州遵义人,雷达操纵员,1989年1月13日,在阵地担负战备值班时,被高原肺水肿夺去生命。

“贵州遵义人!我的老乡!”申董初震惊、痛心之余又有几分骄傲,霎时觉得自己与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多了一层深厚的情缘。

“老乡把标杆立在这里、立在前头,我可不能拉胯、丢脸!”他的身材瘦小,心中的目标却在这一刻“升”得老高。

新兵下连,他被分配到海拔4900米的另一座雷达站,没能到甘巴拉工作,没关系,“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早已在他心底扎下了根。

在阵地上,他认真跟班、熟悉装备,什么活都抢着干。结束战备值班下山,他加班加点钻研新兵器,每天练到凌晨一两点。不久,他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驾驶员集训。

开车、修车、排除故障……一心想当个好兵的申董初格外用功,遇到难题虚心向老兵请教,成了集训队里的“难不倒”。考核时,班长让他出题考其他学兵。

驾驶员岗位,也延伸着他的甘巴拉情缘。2005年阳春,申董初第一次登上了海拔5374米的阵地。

那天,分配到团汽车连已有数月的他,作为副驾驶随老司机上阵地送水。通向云端阵地的盘山路狭窄崎岖,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壑,老兵小心驾车开过必绕的“一百九十九道弯”,申董初惊出一身又一身的冷汗!

连续奔波数小时抵达阵地。

他看见在山巅值班的战友们嘴唇乌紫、脸颊黑红,眼睛里布满血丝,心里的想法愈加坚定:“通向甘巴拉的路,再难,我也要征服你!”

“明天你上甘巴拉送水!”半年后,申董初接到作为主驾驶上山的任务。

出发前夜,他兴奋得差点失眠,在脑子里把路上的每道弯过了一遍又一遍。

为了“心中的甘巴拉”,半年间,他抓住一切机会跟车练习、摸索技艺。同一车组的老兵探亲休假,他更是主动担起多种车辆的驾驶任务,在实践中用心历练总结。

“甘巴拉,我来啦!”那次,申董初顺利驾车给阵地送去了水,还带去了蔬菜物资和书信包裹,战友们高兴得像过年,他的心也像浸在甘泉里,别提多甜了!

甘巴拉阵地没有水源,每一滴水都靠山下运送。打那以后,每隔两周,申董初和战友们就要上阵地一次。

有时,他会到当年许正兵的战位、牺牲的宿舍看看,品味老乡坚持不下阵地的顽强精神。甘巴拉,成为他历练驾驶技术的海拔高度,更成为他打磨信念的精神高度。

当兵到第8年,他只休过2次假——就是为了等冬天老兵休假了,自己能有机会多练车、多执行任务。吊车、挂车、载重车、挖掘机、推土机……他一样一样钻研,部队配备的所有特种车他都做到了“门清”。

如今,申董初已熟练掌握8类18种车辆操作维护技能,成为一名“王牌汽车兵”、团队汽车专业军士评审席的“兵专家”。

“任务是天”

2010年8月11日,这个日子申董初刻骨铭心。

那天,他和战友们奉命赴甘巴拉阵地运送雷达天线防风罩,申董初是第三台车的主驾驶。

清晨,车队满载装备出发,一路跋涉开上陡峭的盘山公路,山巅阵地渐渐进入视线。

“第五台车为避让牦牛掉下山了!”中途,正当他全神贯注“应对”下一个弯道时,对讲机里传来坏消息。

带队团领导命令车队原地停车,大家飞速跳下车,奔下数十米深的山涧搜寻遇险战友。

申董初和2名战友率先发现了那台车上的汽车修理工、三级军士长孟德江,只见他头部受了重伤,已陷入昏迷。他们急忙抬起战友,攀上公路,再由其他战友将身负重伤的孟德江和另一位驾驶员孙林送往医院抢救。

战友生死未卜,任务尚未完成,阵地还在高处。

抹掉眼泪,申董初和战友们驾车继续向上。抵达阵地卸下车上的装备,申董初又奉命驾车下山转运孟德江他们车上的物资。

接受任务时,申董初没有犹豫和畏缩,他的想法简单而悲壮:“其他老兵都有家了,我还没结婚,没有拖累。”

那天,上山的驾驶员和甘巴拉官兵一起拆卸旧装备、架设新装备,忙到天黑才驾车下山。

凌晨2点多回到连队,得知受伤战友没有救回来,申董初霎时觉得瘫软无力,心如刀割。

和平年代的牺牲,他的最初感知,来自许正兵的黑白相片和战友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而今,战友的牺牲就发生在眼前。

一时间,连队被悲痛和压抑笼罩。一周后,甘巴拉阵地用水告急!

“派你去甘巴拉送水,怕不?”连长第一个问申董初。他坚定地回答,“说不怕是假的,但总得有人先上,我上!”

8月17日,战友牺牲的第7天,申董初驾车奔向甘巴拉阵地。他特意带了香烟和水果,在战友牺牲的地方停车鸣笛,点燃香烟,跟老兵说说心里话,又驾车沿盘山公路继续向上、向前。

“在高原汽车兵的眼里,任务是天,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成为阻挡车轮前进的理由。”相距20余年的2次牺牲,让申董初“当个好兵”的信念化作挑战艰险、战胜懦弱的行动,带动连队士气慢慢升腾,他也成为团队公认的“冲得上、扛得住、打得赢”的“四有”优秀士兵,3次荣立三等功。

“开车有什么不懂,找申董初!”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大家的信任,来自申董初心里有“方向盘”:交通法规烂熟于心、严格遵守;高原驾驶技能原则用心总结、时刻不忘;每次出发前,针对难行路段想好处置预案;出车归队不管多累,都要把车辆擦洗维护一遍……担负新驾驶员教练任务后,这些都是他的严格带教内容。

2016年4月,申董初终于成为甘巴拉雷达站这个英雄集体的正式一员——他被任命为连队的司机兼电工。

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他发现,“甘巴拉精神”其实并不遥远,而是流动在每一名官兵的血脉中——“老兵带头干,新兵跟着干,全连一团火”,让他充满前行的激情。

那年隆冬,他被团队抽调执行冬储冬备任务。一天,他带领中士叶谦赴边防送油。驾车驶过一个弯道时,前方发生两车相撞事故,叶谦心一慌忘记踩刹车,眼看还有10多米就撞上去了。

危急时刻,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申董初,飞快伸过左脚踩下刹车,左手把住方向盘,右手拉下手刹,避免了事故发生……

继续前行,他给叶谦传授驾驶要领、处置方法、心理调适知识。连续担任教练员13年,申董初先后带出60多个徒弟。

“路在脚下”

“小个子,大能量。”说起申董初,甘巴拉老兵、“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宋臣臣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是申董初的同批战友,两人曾多次并肩执行重大任务,他特别向记者讲到了申董初带给他的强烈“反差感”——

奔袭路上,申董初握着方向盘专注驾驶时,瘦小的身体和巨大的车体形成强烈反差,“总感觉他驾驭不了这台车”。

然而,遇到难路险路,在最前面的,是他;车辆抛锚,手到“病”除的,也是他;抵达阵地,和战友们一起搭帐篷,他用力抡着沉重的铁锤夯固定桩时,单薄的身板看上去让人有些担心,可他一下下抡得却是那么沉稳有力。

那年,申董初随队执行高原保障任务。一个风雪夜,团总工程师熊效忠因高原肺水肿陷入昏迷。机动阵地距最近的乡镇80余公里,申董初驾车送他赴医院抢救,医生应急处理后建议尽快转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大医院。

风雪呼啸,车窗结了厚霜,路上布满积雪暗冰,此刻申董初驾驶的车辆化身为一艘“生命之舟”。

心急如焚的他把头伸出车窗一边看路,一边慢慢向前开进,全然不顾头上脸上已凝上冰凌。赶到医院时他身体已几乎冻僵,一下车就瘫倒在地上。

休息片刻,他缓缓神站起来,又驾车踏上返回阵地的风雪长路……“我是一名驾驶员,也是一名战斗员。”申董初的信念朴素坚定。

正是一次次驾车向战而行,他见证了雪域戍边条件和训练模式的改变,也被淬炼得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更加勇敢,更加能战。

2017年端午节刚过,他随车队开赴一线执行某重大保障任务。

通向临时阵地的路,夹在悬崖和深渊之间,最后3公里路基不实,稍有不慎便会塌方翻车。申董初临危不惧,向带队旅领导请缨,先驾驶装备车上去探路,然后指挥车队跟着他的车辙开进。

行进中,天降大雨,土路成了“泥汤路”,更加湿滑难行,他让驾驶员下车,自己一辆一辆开上阵地。

完成任务才得知,他们开创了“90%以上土石路雨季重装通行”的先例,为某型新装备按时进驻,赢得了宝贵时间。

“路在脚下,感觉没啥困难,只要有路我就敢上。”申董初说起来轻描淡写,其实谈何容易。

2019年,也是端午节前后,一场实兵演习即将展开。他随车队赶赴海拔5000余米的临时阵地实施机动保障。

通向阵地的路,是挖掘机在悬崖上挖出的简易土路,从来没有车辆通过。他挺身而出,驾车在前头一米一米探路。

“车就像在悬崖上爬行,他是用生命在探路。”同行战友描述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近不惑,这名驾“铁马”征战雪域的老兵,获得了军队基层驾驶员的最高荣誉:“全军红旗车驾驶员”“全军后勤工作先进个人”。

当兵后获得的军功章和各类证书,他都放在连队储藏室的柜子里,偶尔拿出来看看,泪水便止不住地涌出。

细数20年里自己开过的冰雪盘山路、泥浆路、烂石路、沙窝路,无数次翻越的冰川达坂、高山河谷,遇到的泥石流、山体塌方等险情,在申董初心里,每一个荣誉,都是一次生命的极限挑战、一次全力以赴的拼搏、一次饱含艰辛的考验。

“到部队好好干,干不好不要回来见我!”母亲生前的叮嘱,申董初时时记着,一直坚守了20年。他希望母亲能看见儿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部队培养了我,长路历练了我。回报母亲、回报祖国,对我来说,就是完成好每一次任务,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再出发,仡佬族老兵眼神坚毅,信念朴素圣洁,如高原长空。

图①:完成一项任务后,申董初在雪山前眺望远方;图②:每次上甘巴拉阵地,申董初都要在战友当年牺牲的地方停下车,说说话;图③:驾车驶向雪山阵地,是20年来申董初的工作常态;图④:申董初(中)耐心带教新驾驶员。

温志军、郭超英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