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部战士小许因身体不适到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诊断小许为消化不良,给他开了促消化的药物多酶片。小许服药几天后,症状未见好转。复诊时,医生了解到小许习惯用茶水送服药物。医生告诉他,茶水中的鞣酸容易与多酶片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削弱药效,并叮嘱他以后用白开水送服药物。
药剂科主任陈锦珊介绍,用药时除了要关注用法和用量,还要正确送服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战友会用茶水、果汁、牛奶等饮品送服药物,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茶水中的鞣酸容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如补血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铁,如用茶水送服,茶水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生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影响药物吸收。牛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也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果汁中一般含有维生素和果酸,酸性物质易使药物提前分解,不利于人体对药物吸收。
一般的口服药物,建议用150~200毫升的白开水送服。水有保护和湿润食管的作用,用白开水送服能加速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可以加速药物排泄,减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送服药物时饮水不要过多。服药时饮水过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部排空,不利于药物吸收。部分药物可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送服方式。如清热药可选用米汤送服,不仅能护胃,还有助于增强药效。
有的药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建议服药后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加快药物排泄。比如服用抗痛风药物后,每日应饮水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物后也要大量饮水,最好保持一日尿量在2500~3000毫升,有助于促进结石排出。有些药物服用后要少饮水甚至短时间内不饮水,避免影响药效。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等镇咳药物,服用后不宜马上喝水。
送服药物时还要注意水温。有的药物遇热后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效能下降,甚至失去药效。比如维生素类药物遇热后容易被氧化还原;含有活性蛋白的药物遇热后会变性凝固;金银花、柴胡、薄荷等中药含有挥发油,遇热后易分解;胶囊外壳的主要成分是明胶,如用热水送服胶囊制剂,会加速胶囊溶解,使药物迅速释放,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止咳糖浆是通过黏稠的糖浆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发挥消炎作用,用热水冲服会稀释药液,不能在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会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