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罗汉山村变身现代“桃花源”——

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朱怡蘅 本报记者  赖文湧 李 倩

巍巍大别山,红色罗汉尖。

行进在大别山南麓,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前行,记者一行到达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罗汉山村,村口“红色罗汉尖 奋进新时代”10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亲人是咱们的红军兄弟,他们为穷苦人打呀打江山……”在村里一处层层叠绿的茶园内,头戴竹编帽的戏曲爱好者正在演唱黄梅戏《浴血罗汉尖》选段。

徜徉在风景秀丽的密林间,游客们一边欣赏节目,一边聆听罗汉山村党总支书记吴梦华的讲解。很快,那一段革命历史在游客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87年前,红二十八军将领和皖西特委书记在罗汉山村召开皖鄂边区军事会议,开辟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红军带领革命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罗汉尖的红色基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罗汉山村民,也为罗汉山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罗汉山村乡村振兴专干徐引兰接过话茬说,2015年,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位于两省交界处的罗汉山村乘势而为,发挥深厚红色积淀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生态发展,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顺着徐引兰手指的方向望去,兵工厂、槽纸坊、红军医院、被服厂等革命旧址串点成线,形成“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环线,目前已吸引各地游客20余万人次。

在位于村子中央的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来自湖北省蕲春县的红色研学团队正围着一张发黄的“思恩洞”老照片驻足观看。见到大家颇感兴趣,村民吴梦林讲起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里的主人公是吴梦林的爷爷吴宗贵和他救过的新四军战士闵启胜。那是一个跨越数十年的感人故事——

“‘中原突围’时,爷爷吴宗贵将身负重伤的闵启胜背回家乡,太奶奶把他藏进这个打猎时发现的‘蜘蛛洞’,躲过敌人层层追捕。1981年,闵爷爷重回故地,带着村民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把特色农产品销往各地,帮村民赚到了‘第一桶金’。”吴梦林饱含深情地说,这张合照,是久别重逢的两位老人在山洞前拍摄的,闵启胜还把“蜘蛛洞”改名为“思恩洞”,并立碑记之。

而今,这里成为罗汉山村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吴宗贵的后人吴梦林也成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

在村里,像吴梦林这样的“亲历解说员”还有很多。在保护挖掘红色资源过程中,该村不仅注重革命遗址、文物的保护利用,还鼓励亲历者、亲闻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我承包了茶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除讲解工作之外,吴梦林还经营茶产业,他的百亩茶园和一座茶叶加工厂就在纪念馆不远处。从最初的3亩到现在的260亩,随着茶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吴梦林的腰包越来越鼓。

近年来,罗汉山村发挥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昔日穷山坳旧貌换新颜。旅游引来了游客,游客带动了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村民感叹:“‘桃花源’不在故事里,就在咱们身边!”

前不久,大别山革命老区多市县共同探索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合力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其中,蕲春县高山铺战役纪念馆、宿松县白崖寨红二十七军纪念馆与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结成共建对子,建设黄梅新戏云享平台,并设立农副产品、红色文创产品展销专柜。

满目好景惹人醉,美丽乡村入画来。“业兴、民富、人和、村美”的美好愿景正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一步步变为现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