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读《英雄赞歌——抗美援朝英模人物写真》


■董保存

近年来,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还是电影、电视剧等体裁,均受到广大读者与观众的喜爱。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编撰的《英雄赞歌——抗美援朝英模人物写真》(解放军出版社)一书,就是一部独辟蹊径、特色鲜明的纪实文学作品。

说到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名字,而那些和他们一起战斗,用青春热血谱写气壮山河英雄壮歌的普通战士们,我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如果告诉我们身边的年轻人,黄继光的战友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不少人一定会感到非常吃惊。

《英雄赞歌——抗美援朝英模人物写真》讲述的就是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的15位老英模的真实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像张富清一样,把军功章、立功喜报压在箱底,从不向他人展示;一些人依然活跃在讲传统、话初心的课堂上;一些人会出现在干休所跳健身操、广场舞的队伍中;当然也有一些人到了耄耋之年,身体抱恙,甚至再也无法讲述当年的经历……

这15位老英模当中,有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英雄连连长张计发(遗憾的是,老人没能看到他的这篇“写真”就去见牺牲的战友了);有模范卫生员王清珍;有上甘岭上的神炮手唐章洪、高晋文;也有在上甘岭上立大功,退伍回家后默默无闻当农民的蒋诚……

每一位主人公的经历都是一部英雄传奇。长津湖畔,爬冰卧雪、血战到昏死过去的钢铁战士;敢于雪夜虎口拔“钢牙”的杀敌勇士;一个人坚守无名高地的孤胆英雄;奇袭“白虎团”路上的侦察员;蓝天亮剑的少数民族飞行员;能文能武的“特种兵”;在“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上坚守的铁道兵和奔跑的汽车兵……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壮举,让参加采写的15位实力派作家感动不已。

“用真情为这些老英模写真”,几乎成为每一个创作者的初衷。他们不厌其烦地查阅浩繁的档案资料,不远千里翻山越岭进行“田野调查”,力求从历史中发现真实、还原真实,准确表现这些老英雄、老模范身上的精气神。于是,才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情节和细节。

卫生员王清珍清晰记得为黄继光烈士遗体换军装的情景。黄继光的血衣紧紧粘在身上无法脱掉,王清珍和几名卫生员含泪找来一个小汽油桶,烧温水把血衣浸软,再用剪刀一点点剪开……然而,要给烈士遗体穿上新军装时,黄继光高高举起扑向敌人的双臂像雕塑一样,怎么也“不肯”放下来。王清珍和战友们就用热毛巾一次又一次地焐在他的手臂、背部。不知道焐了多久,黄继光烈士的手臂终于不再僵硬,这才给他换上一身崭新的志愿军军装……

“人民楷模”朱彦夫对长津湖之战最深刻的记忆,是炮火中“飞”到他身上的战友杜玉民那只胳膊。整个205高地上只剩下朱彦夫孤身一人。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以有我无敌的气概把再次冲上来的敌人打了下去。在更加猛烈的炮火中,他战斗到失去了知觉。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93天之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我的手呢?我的脚呢……”就是这样一位无手无脚,双眼视力只有0.3的钢铁战士,在以后的日子里,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光荣归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在被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乡亲们在脱贫的战场上开始拼搏。为了打井抗旱,一个大雪天的清晨,朱彦夫一个人往工地上去,一个不小心,拐杖杵到了钉子上,他摔倒了,拐杖和假肢掉进了沟里。他忍痛用伤残的半截双臂撑着地,一点一点地往工地上挪。来上工的乡亲们看到了他,跑过去紧紧抱住他说:“朱书记,你都这样了还来……”为了让村里通上电,朱彦夫到博山城去买器材,为了省下住宿钱,晚上就睡在马路边,卸下假肢当枕头。他回忆说:“过路的人,时不时有人停下来,疑惑而又同情地看我几眼,胆小一点的远远地站在旁边嘟囔着,这人真可怜。偶尔有个胆大一点的,会俯在我脸前扔下几分钱……”就是这样,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通上了电,这里的千亩荒山也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一个又一个生动真实的画面,让我们看了无法不深受感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赞歌——抗美援朝英模人物写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把15位抗美援朝平凡英雄身上那种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这15位英模一样的优秀中华儿女,才锻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