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基层战友的信任,是对我的最高奖励”


■本报记者 赖文湧 通讯员 汪卫东

“五一”小长假刚过,东部战区总医院高级护士蒋琪霞,像往常一样提前10分钟到伤口护理专家诊室。

诊室外,前来问诊的病患已经排起长队。诊室中,蒋琪霞习惯性地用手摸了摸白大褂左上口袋中的记号笔、伤口尺,完成最后的就诊准备。

每周二、周五是这位烧伤整形科护理专家蒋琪霞的门诊时间。她语速很快,语音轻柔;聆听患者讲述,她会安静地注视对方。随后,她会站起身,仔细为患者完成检查。

作为我军伤口护理专家,蒋琪霞主要负责为伤口难愈合患者进行伤口评估、检查和换药。在长期诊疗中,她创新总结了一套“五步评估法”,在业内得到认可。

那年军校毕业后,蒋琪霞被分配到东部战区总医院。走向护理岗位后,她先后在烧伤整形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等科室任职。

为更好积累经验,蒋琪霞为各类患者制作了病例卡。从伤口情况、治疗变化,到基本用药、耐药反应……10多年来,不同类型伤口的救治细节,被她逐一记录在卡片上。

查阅蒋琪霞的病例卡,上有耄耋老者,下有1岁幼童。夜深人静的时候,蒋琪霞会仔细研究病历卡登记的病况表现和用药规律。渐渐地,她对复杂伤口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

“临床救治的科研成效,最终要转化为战斗力。把成果运用到演训场,才能真正为打赢服务。”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这段内容对蒋琪霞有着较大启发。从此,她将目光锁定在演训场上。

官兵在训练中受伤,一旦出现感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会大大增加伤口愈合难度。针对伤口反复感染、季节性复发等情况,蒋琪霞瞄准战创伤护理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新型伤口护理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看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痕和红肿的图片,蒋琪霞很是心疼,牵头成立了皮肤损伤防治课题组。很快,一份调查报告新鲜出炉。她带领团队依据调查结果,确定方案。2周后,一种新型保护和防压方案运用在一线医护人员身上。

蒋琪霞的微信头像,是一片蔚蓝色的大海。“平静的海面,像极了记忆中的家乡。”拥有海一样广博的胸襟,是蒋琪霞对“医者大爱”的朴素理解。

前不久,蒋琪霞荣获2022年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荣誉称号。那天,某旅战士刘帅帅来到诊室,一手敬礼一手托举锦旗,提前为她送上“护士节快乐”的祝福。

那一刻,蒋琪霞开心极了。“基层战友的信任,是对我的最高奖励。”她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