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变
“刚练熟台词,上场才发现,舞台换了”
这几年,武警清远支队特战排排长谭会州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
2015年,作为优秀士兵,清远支队特勤排下士谭会州被保送入学。
2年学习,1年实习。等他再次出现在老单位时,一切似曾相识,却又那么陌生。指导员邱爽告诉他,特勤排有了新名称:特战排。
“刚练熟台词,上场才发现,舞台换了。”谭会州成为特战排首任排长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他很快发现,这是许多战友共同的感受。
一次,驻地召开反恐联席会议。会后,一位领导拉住了他,小声问:“说实话,一旦有事,你们能不能搞定?”尽管拍着胸脯,谭会州心里还是有点发虚。
这种感觉,来自一场演练。演练地域山高林深、地形复杂。搜索过程中,一名队员被“击中大腿,流血倒地”。旁边一名队员见状,立刻上前营救,也被“击伤”。第三名队员上前,同样的情形再次发生……
山间回响很大,大家一时难以辨别出枪声的来源。在身边战友提醒下,谭会州才把注意力从地面移向空中。在茂密的榕树叶间,他发现了一个持枪的人影。
有教训,也有收获。在复盘检讨会上,谭会州坦言:“伴随着阵痛,我们正在发现自己的潜力。”
对搜排爆手韩文哲来说,这种“阵痛”甚至有点“震撼”——喜欢看电影《拆弹专家》的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走上排爆这条路。
那是院校组织的第一次实爆,目的只有一个:让包括韩文哲在内的新学员们亲身感受一下爆炸冲击波。
野外,桌子上摆着分量很小的炸药。从炸药前走过时,韩文哲不由自主地往旁边躲了一下。
为确保安全,韩文哲和其他学员被要求膝盖着地,手抱着头,匍匐在地面。炸药引爆那一刻,韩文哲觉得脑袋里“轰”地一下,瞬间一片空白。袭来的冲击波如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他的肚子上。
对韩文哲来说,这种感觉,当文书是体验不到的。以前,统计报表和整理材料,因为粗心,领导批评过他,指出“马虎是文书的大忌”,但他粗心依旧。
第一次实爆后,韩文哲就像变了一个人——细心、专一、谨慎。他知道:面对各色电线,一剪子下去,可能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从特勤排到特战排,正在让武警广东总队许多人的军旅生涯被“重新定义”。
对于武警珠海支队上尉参谋陈亮来说,这种变化让他的专业能力几乎“归零”。
陈亮当新兵就在特勤排。5年战士,2年学员,之后历任排长、副中队长、中队长……来到支队侦察股报到时,陈亮已经33岁了。
在新增设的侦察股,陈亮负责协调、指导、规范特战分队的各项建设,统筹、规划、协同各支特战力量的作战行动。在这些方面,对他来说,几乎是“白纸一张”。
刚开始,陈亮怕接基层的电话,“怕别人问专业上的事,因为自己不是很懂。”尤其是对特战排的特种通信、搜排爆等专业,他觉得像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
“没有笨人,只有懒人。”陈亮相信这一点。他主动申请参加各种新专业集训,在“啃”教材中积聚着底气。时间一长,陈亮腰杆渐渐硬了起来,“觉得自己是干这个的料。”
谈到转型的收获,陈亮想起了《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的一句话:“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在富于创造力的壮年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观念之变
“以前习惯坐‘绿皮火车’,现在已习惯了坐‘复兴号’”
从特勤排到特战排,一字之变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训练强度增加,训练节奏加快,执行任务面对的风险也更大……”武警中山支队侦察股股长涂健打了个比方,“如果将以前特勤排的工作节奏比作‘坐绿皮火车’的话,那现在特战排的工作节奏更像是在‘坐复兴号高铁’。”
从坐上“复兴号”到习惯坐“复兴号”,这中间隔着观念的转变。很快,这群官兵知道了转变的艰难。
凌晨2点,武警中山支队机动中队队部的灯仍然亮着。办公室里,中队长张兵正对着电脑拟制一份驻训方案。
“特勤排”,张兵习惯性地在屏幕上打出这3个字。又错了!应该是“特战排”。这个晚上,他已经第4次打错名称了。
很多新名词,时刻提醒着张兵“如今已身在特战排”。为拿出相关训练计划,他天天“恶补”专业知识。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法立即转过弯来”。
“观念有没有转变过来,关键要看新习惯有没有养成。”一级上士谭日华意识到这一点时,已付出了不小代价。
作为武警清远支队特勤排的一名老兵,谭日华曾以为靠多年积累的经验,“一切尽在掌握中”。但很快,一次楼房反劫持战斗演练让他猛醒过来。
作为突击组组长,谭日华带领队员迅速将“歹徒”制服,解救出了“人质”。但导调组对这次行动的评判却是“失败”——原因是面对坚固的房间大门,队员没直接使用破门锤;在各楼层搜索时,一些队员的装具碰到墙壁发出了声响。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缺失源于官兵还没有养成特战习惯。”“切肤之痛”让谭日华开始重新审视“特战习惯”这几个字。
那是谭日华参加的第10次特战培训。开训第一天,谭日华就觉察到了不同——这次培训不是单纯地讲战术技巧,侧重的是特战小队之间的协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谭日华知道自己在“特战习惯”养成方面又进了一步。
“养成新习惯”,成为特战排官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为了养成“快反射击”这一新习惯,武警湛江支队特战排下士杨刘洋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克服“枪一举起来就下意识地去瞄一下”的老习惯。
“快反射击”要求射手绝对快、相对准,用步枪和手枪在最短时间内击中10个目标,而不需要太多的瞄准。杨刘洋转变很快,不仅10个目标全中,还创造了支队的最佳成绩。很快,杨刘洋就有了新身份——快反射击课目教练员。
杨刘洋说,这个成绩与武警部队的顶尖射手相比差距还很大,但自己有信心追赶上。“因为,以前习惯坐‘绿皮火车’,现在已习惯了坐‘复兴号’。”他说。
能力之变
“老茧要长在手上和脚上,却一点也不能长在脑袋里”
如今,特战排官兵早已习惯了成长必经的磨砺。
周末,是官兵与家人“网上相聚”的时间。下士石东勇有点犹豫,要不要跟家人视频。
原来,石东勇脸上又多了一道新伤疤。此前,为他伤疤的事,母亲心疼地掉泪。
说起这些伤疤,石东勇脸上充满了自豪,好像那是几块军功章。
来特战排之前,石东勇是执勤哨兵。虽然工作也辛苦,但岗亭里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到特战排后,爬楼房、搞爆破、练狙击……石东勇的激情被彻底点燃。
战术低姿匍匐,他很拼,在肘部擦伤出血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完成所有战术动作。这是他的第1道伤疤。
山地捕歼训练中,尖利的岩石在他的小腿上划出一道血口子,他简单处理了一下,又投入训练中。这是石东勇的第2道伤疤。
前几天训练,从楼顶索降突破玻璃时,一块碎玻璃擦过他的眼角。这是石东勇最新的一道伤疤。
脸变黑了,手变粗糙了,人变瘦了。“成为真正的特战队员,手上长多少老茧都值。”去年年底,在特战等级评定中,石东勇成为特战排最年轻的3级队员。
“要成为一匹狼就要习惯重压、突破极限。”中士许杨还记得听到这句话时的情形。
那是一次“魔鬼周”极限训练。长时间没有进食,水壶里的水早已见底……奔袭中穿插的超长时间抗饥饿训练,让许杨“差点崩溃”。后来,许杨在背囊里意外发现了一小块“没清理干净”的巧克力。
禁食是规定,吃巧克力是违规。想到此,许杨几次想把巧克力扔掉以绝念想,但还是留了下来。最终,他没有抵制住巧克力的诱惑,趁其他人不注意,偷偷地拆开包装袋,就要往嘴里塞。
没想到,这一切被参谋陈亮看在眼里。陈亮冲上前去,一把将巧克力打落在地。
“退出!”这两个字已到嘴边,又被陈亮活生生地咽了回去。说出口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你是特战队员,要成为一匹狼就要习惯重压、突破极限。”
最终,许杨成功抵达终点。他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许杨后来才知道,其他战友背囊里也放了故意考验他们的巧克力……
能力之变,对曾经的特战排排长李诗胜来说,不仅发生在体能上,更发生在头脑里。
到特战排后,李诗胜一度沙背心、沙绑腿不离身,在枪上挂水壶、吊砖头,只为提高射击技能……进步很快的李诗胜难免“有点飘”。中队长朱鎏轩知道单纯讲道理作用不大,决定和李诗胜打擂台。他们约定:朱鎏轩带队当蓝方、李诗胜带队当红方,以居民地反劫持战斗为背景,三局两胜。
比赛结束得比想象中要快,李诗胜一方惨败。
第一回合,蓝方在门后使用了“绊雷”,红方一破门就出局了;第二回合,蓝方将部分人马躲藏在外面,红方被“包饺子”;第三回合,蓝方故意漏了个破绽,红方没有识破……
面对现实,李诗胜服了,很快全身心地投入指挥专业学习中。
如今,已经是中队长的李诗胜,也开始将这句话讲给战友听:“每一场战斗都不会重复,老茧要长在手上和脚上,却一点也不能长在脑袋里。”
(采访中得到丁正立、朱晨耕帮助,在此致谢)
图①:4月中旬,武警广东总队组织特战排野外驻训。图为特战队员在海边进行搏击对抗训练。
田 星摄
图②:演练中,特战队员在树丛间搜索藏匿的“歹徒”。杨 洋摄
图③:特战队员全力奔向下一个射击区域。田 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