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北京西郊红山口,国防大学战略指挥班课堂。
65岁的胡晓峰教授走上讲台,声如洪钟。
他讲授的《现代战争与科学思维》,讲解鞭辟入里。
“这是一堂高水平的课,让我们在治军、带兵、打仗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更高层次、更广角度的观察视野、思考方法,增强了实际运筹能力。”课后,一名少将学员向听课的大学领导和督导组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此前,胡晓峰教授已经多次延迟退休。
就在十几天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专门举办了胡晓峰教授退休暨从教40周年座谈活动,场面温馨而热烈。在行业颇负盛名的中国仿真学会更是罕见地推出专刊,全体编辑联合签名,以此纪念胡晓峰从教40年以及兵棋团队的杰出贡献。
胸怀使命,筑梦兵棋。胡晓峰40载耕耘三尺讲台,把军人之责、师者之风、专家之范倾情融入教战研战、备战打仗中,诠释了“棋王”的奋斗人生。
一种志
坚守初心风雨如磐
胡晓峰的从军之路颇为曲折。1957年2月,他出生在广州。父亲胡敏生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
出身军人家庭,父亲坚持原则、雷厉风行等典型的军人风格,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胡晓峰的成长。
“出生赶上‘大跃进’,长身体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上学赶上‘文化大革命’,工作又赶上上山下乡。”胡晓峰这样回忆他的成长。
1963年,胡晓峰进入空军佛山基地沙堤小学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3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几乎无书可读。
通过自学,胡晓峰还是将落下的课程补了回来。1972年,他进入长沙一中,入选了学校田径队,曾夺得长沙市中学生运动会跳高冠军,差一点走上体育职业生涯。但他放弃了,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军人,当一个“排长”。
其间,空军部队到长沙一中招收飞行员。胡晓峰在最后一轮选拔中被淘汰。第一次距离“从军梦”那么近,他却与之擦肩而过。
1973年底,胡晓峰高中毕业后回家待业,正赶上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春节过后,时年17岁的胡晓峰来到长沙县一个知青点插队落户。
开荒、插秧、收割、植树……胡晓峰从身单力薄的城里娃,成长为一个可以挑着100多公斤稻谷在水田里飞奔的农村伢。
在农村的第3年,命运转折的曙光乍现。湘潭一家军工厂的招工干部听说胡晓峰擅长打篮球,于是,他凭着这门“技艺”成了一名军工厂学徒工。
1977年5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胡晓峰满城寻找高考复习资料,把它们都给了仍在乡下当知青的弟弟。
那一年冬天,胡晓峰抱着“不错过机会”的态度参加了高考。在数百万考生中,他凭借着在长沙一中积累的老底子脱颖而出,成功考入长沙工学院。
一年后,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归军校序列,全体教师恢复军籍,但学生仍保持非军籍身份。
1982年1月,胡晓峰大学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从农村伢、学徒工到军队科研工作者,他终于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
“从来没敢想,我的‘从军梦’‘科研梦’竟然同时实现了!”时隔整整40多年,胡晓峰回忆起这段往事仍难抑兴奋之情。
学问背后是品格,品格背后是信念。下海经商浪潮袭来,一些企业试图邀请胡晓峰“加盟”,但他不为金钱所动。“搞兵棋研发是兴趣也是使命!”在他心中,把人生梦想熔铸于教书育人之中,已超越知识、理论层面,而升华为一种情怀,一份担当。
“从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到响应祖国召唤提前回国;从国防科技大学,到服从全军作战模拟科研需要转至国防大学任教;从搞战略模拟转到兵棋研发,再从兵棋开辟出智能决策新领域。他的一次次转型,都是源于坚守初心。”在从教40周年座谈会上,学院领导高度评价了胡晓峰的使命和大局意识。
一件事
痴迷科研倾注心血
1986年,胡晓峰被学校派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做访问学者,专攻人工智能。
按照惯例,硕士学历的访问学者一般都会转为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指导教授也乐见其成。
这时,胡晓峰接到“速回国”命令。
回国后,胡晓峰受命到某集团军解决一项指挥自动化网难题。他带领课题组奋战一年多,1987年夏,科研成果在重大演习中一炮走红。
人生中第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迎面而来,但真正让胡晓峰兴奋的是,这证明他已具备独立主持科研活动的实力。
对胡晓峰的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是钱学森。胡晓峰回忆,在成为系统工程专业第一批本科学员后,曾听过钱老的一次讲话,系统工程的思想也因此影响了他一生。从那之后,胡晓峰一直关注收集钱老的著作和讲话,被他的远见卓识深深折服。
更让胡晓峰感动的是,2007年,钱学森得知胡晓峰团队研发了某训练模拟系统后,专门给原总装科技委写信,对胡晓峰团队的工作给予肯定。
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征程中,胡晓峰带领团队从此一发不可收。不久后,他主持的某项重要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接着又一项课题获得二等奖。
胡晓峰被连续破格提拔。从1987年军队恢复职称评定时的讲师,到1993年成为教授,胡晓峰同时被任命为系副主任。
就在科研道路上风生水起之际,胡晓峰接到上级调令。
他放下一切只身北上。1997年,已是不惑之年的胡晓峰调任国防大学电教中心主任,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曾几何时,电教中心主要职责是录制教学视频。胡晓峰到任电教中心主任时,从事作战模拟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几乎是“从零起步”。
绝不能辜负军委的信任、大学的期望,胡晓峰大刀阔斧进行研发队伍调整,调入一批年轻的有生力量。
3年后,战役指挥模拟系统研发成功。胡晓峰又趁热打铁,提出研发战略指挥模拟系统。在胡晓峰的“快马加鞭”之下,战略指挥模拟系统只用一年就宣告问世。
正当很多人认为胡晓峰已“功成名就”时,2007年,时年50岁的胡晓峰又一次放弃了熟悉的研究领域,带领团队转向充满不确定性的兵棋世界。
“解带为城”“聚米成山”,尽管中国古代就创造了富有智慧的兵棋推演,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后,西方军事强国的兵棋系统研发一路领先,并将其列为“不予交流项目”。
“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未来中学习战争,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胡晓峰敏锐意识到,计算机仿真与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兵棋研发带来了新契机,也带来了新挑战。
“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胡晓峰说。为了我军的兵棋事业研发这“一件事”,2008年,胡晓峰向组织提出只走技术级别系列,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为了配合兵棋系统的实战演练,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大漠荒原和海岛边疆。
今天,兵棋团队取得累累硕果:先后研发战略、战役两大兵棋演习系统,以及3款战役兵棋想定作业系统,构建起我军兵棋理论和技术应用体系,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3月,国防大学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党代表和全校教职员工在大学五年成就展览前驻足参观,有一块展板引起了大家关注。
在这块展板上,胡晓峰的名字出现了7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牵头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等。这些骄人的成绩,正是对胡晓峰痴迷兵棋事业的最佳褒奖。
“他曾代表兵棋团队,多次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成果汇报,这在全国各科研任务课题组中,是极为罕见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充满敬佩地说。
“棋”开得胜,胡晓峰也赢得了“棋王”的美誉。不过,他总是谦逊表示,“我只是兵棋团队的一枚棋子。”
一片心
倾情育人桃李满园
从58岁那年开始,胡晓峰主动辞去各种行政和技术兼职,他要腾出更多时间,“多带一些年轻的同志,扶上马走一程,一程不行送两程。”
执教40余年,胡晓峰带出8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以及40多名博士后。他们之中,有成为时代楷模的张国春,还有3人走进将军行列,更多的则是担任院长、主任、教授、副教授等职务,在不同的重要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唯“棋”成风、唯才是举,成为国防大学兵棋团队的优良作风传统。2000年,李苏勇参与团队工作时,只是一名战士。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文职工程师。
“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看到学生成才、团队进步。”胡晓峰自称是一名快乐的“教书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一年教师节,他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惊呆了——
“胡晓峰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映入眼帘,学员们还手绘了一张张卡通形象图片。
胡晓峰对国防和教育事业的呕心沥血,赢得了一届届学员发自内心的尊重。
执教40年前夕,一篇篇感念师恩的文章开始流传。
“胡老师的卓越不仅仅来自他的才华,还在于他的师德与人格魅力。”蒋亚群曾在胡老师团队工作了14年。
现任某中心主任的吴琳,是胡晓峰的得意弟子,如今他接过兵棋团队的接力棒。提及导师,他满怀敬意:“不论是周末、春节假期,不论刮风、下雨下雪,都阻挡不了老师去办公室加班的脚步,阻挡不了他对兵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曾任联合作战学院副院长的司光亚,自1998年跟随胡晓峰来到国防大学,一干就是24年,现在是兵棋团队第二代总师。“有一次,胡老师领我爬山,爬了一个坡以后,我以为爬到山顶了,他却说还要继续爬下一座。后来,我们坐下来喝水时,他说,兵棋是一项‘爬完一山还有一山’的事业,因为祖国需要,军队需要。”司光亚回忆,胡老师朴实语言的背后,是他一生永无止息、永不满足的“攀登”。
长达40多年的执教和科研生涯,胡晓峰从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教授。
“从事业需要和团队愿望来说,我们真不舍得胡老师退休。从感情上讲,老师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危险的信号,曾连续两次住院治疗。”胡晓峰团队的成员和学生很纠结。
他们叮嘱恩师:“退休后,陪着师母转转,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为了兵棋事业,胡晓峰这些年欠了不少“家庭账”。
不过,退休后的胡晓峰依旧闲不下来。
“古人说‘兵之胜在于篡卒’,对国防科研事业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围观点赞层面,它需要每一个人的了解、热爱和参与。”如今,这位“棋王”又开始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他的《战争科学论》音频课在军事职业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已连播4轮,全军有40多万人点击学习,一举打破了军事职业在线教育的历史纪录。
在追逐“国防科普梦”的新赛道上,“棋王”胡晓峰将又一次披挂上阵,开始新的追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