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节奏,是指在作战进程中,不同参战力量在作战任务、行动、空间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按照作战阶段划分,在规定的若干时间节点同步完成各自既定任务的现象。打个比方,作战体系就像交响乐团,不同参战力量就像演奏不同乐器的乐手,尽管所有乐器的演奏方式和声音频率各不相同,但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却能够按照统一的节拍,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演奏过程中的音乐节拍,就相当于作战进程中的作战节奏。
一旦音乐节拍被打乱,优美的交响乐将会变成难听的噪音;一旦作战节奏被打乱,紧密联系、运行有序的作战体系就会变成混乱无序的分散力量。为此,战争中对抗的双方,往往会寻求各种手段,以打乱对方作战节奏。其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就是用不同的节奏打乱对方的节奏。这有点类似于:一个人在唱歌,旁边的人只需要唱一首节奏不同的歌进行干扰,这个人就很可能会被带歪“跑调”。唱歌时,如果想用自己的节奏干扰别人的节奏,那么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提高音量和控制节奏。提高音量,就是增加每个节奏输出的能量来压制对方;控制节奏,则是保持节奏输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影响对方。
类似的,战争中要破坏敌人的作战节奏,就至少需要做到两点:一方面增大战斗中的火力输出,干扰、打乱敌人的作战节奏;另一方面,保持自身作战节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迫使对方来适应我方的节奏。
增大战斗中的火力输出,就是集中兵力、火力、信息力形成局部优势,干扰、打乱当面之敌的作战节奏。例如,在阵地攻防作战中,进攻方的步坦分队往往会在对方防御阵地前沿数公里处展开战斗队形,然后快速推进,在敌前沿前数百米左右距离,步兵下车战斗,协同坦克发起冲锋。对于进攻方来说,从开进展开、攻击前进直至发起冲锋,就像交响乐从序曲进入高潮部分,作战节奏逐渐加快,进攻火力不断增强;对于防御方来说,为了阻止进攻方迫近主阵地,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实施拦阻和杀伤,必要时甚至实施阵前反冲击,迫使进攻方在企图“加快节奏”时,被迫“慢下来”,使其攻势减弱、伤亡增加。此时,防御方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目的就是“用更强的火力输出破坏敌人的进攻节奏”,进而消灭敌人。
保持自身作战节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对而言要更加复杂。一方面,要加强战术行动的协同,以确保作战节奏的连续性。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击”战术,对各军兵种的战术协同要求非常高: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使用诸军兵种的兵力火力,建立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在战斗全纵深组织协同动作;以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压制敌战斗队形全纵深;坦克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担任前沿攻击群实施主要突击,等等。这种战术的特点是可以对敌防御前沿实施重点攻击,迅速打开突破口,并向敌纵深实施连续突击,最终达成对敌方整个防御地域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作战资源的补给,以确保作战节奏的稳定性。尽管德军的“闪击”战术在西线较为成功,在东线却遭遇重大挫折,原因是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由于补给线过长而为苏军反攻所威胁,其后德军规定进攻不能脱离后勤基地80公里。尽管如此,在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寒冷、战争动员能力极强等因素的制约下,最终德军连续进攻的作战节奏被迫中断,陷入极大被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作战节奏时,稳定性比连续性更重要。因为一旦失去稳定性,那么最终也会失去连续性。除了德军的“闪击”战术,还有很多其他战术同样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游击战。很多人认为游击战的最大优势在于“游动”,即“以空间换时间”,依托复杂地形不断运动,相机歼敌。但其实游击战的核心思想是“依靠和发动群众”。如,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也曾尝试游击战,却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他们单纯依靠军队抗日,脱离人民的支持;而我党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投身抗战,在人民的帮助下,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较之下,我军的游击战节奏因为稳定,所以连续;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节奏既不稳定,也不连续。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差别。
由此可见,只要运用得当,作战节奏本身就能够成为一种“武器”。正如美军作战条令中表述的:“控制节奏可以让指挥官掌握作战主动,并迫使敌人陷入无法维持的境地。”这一思想来源于约翰·博伊德提出的“OODA”理论,他认为“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循环周期,在战争中谁能够更快地完成这一循环,并打乱敌人的循环,谁就能够赢得主动和胜利。其本质思想,就是用“更快的作战节奏”,来干扰、打乱敌人的作战节奏,从而夺取和维持战场主动权。这说明美军不仅高度重视对作战节奏的控制,而且将“对作战节奏的控制权”基本等同于“战场主导权”。
现代战争中,作战节奏越来越快,这对于控制作战节奏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100架飞机消灭敌人100架飞机的平均时间为6个月,己方损失一半飞机的时间平均为19个月;而20世纪7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这一时间则分别缩短为2.25天和7天。从空中攻击时间看,“沙漠风暴”700多架次的首批次大规模空袭仅用约3个小时;以色列空军对贝卡谷地导弹阵地、“巴解”总部和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突击,分别用时6分、3分和2分;美利锡德拉湾空战,仅1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这些战争表明,作战行动在时间尺度上已经被大大压缩,过去需要经过长时间交战才能决定的胜负,现在往往只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见分晓。所以作战中,与其考虑如何打乱敌人的作战节奏,倒不如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增强自身适应战场节奏和加快作战节奏的能力上,因为这才是“乱敌作战节奏”的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战争中首先要具备强大的“节奏控制能力”,才可以考虑“把节奏当作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