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又称“春尽日”。春意藏,夏初长。作别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大地迎来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蓬勃生机。《遵生八笺》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悄然到来的夏季,预示着生命的交响乐即将奏响新的篇章。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无论是蝼蝈的鸣叫,还是生长的王瓜藤蔓,都在提醒着人们夏的到来。“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或许你也曾像古人般被知了的聒噪搅扰,但看到初春时的绿痕转为初夏时的浓荫,你是否也会有“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的感慨?在夏季,万物假天地之时而步入生生不息、如日中天的生命之旅。“绿秀江淮万木荫”,没有春的婉约,没有秋的寥落,没有冬的肃杀,夏的辞典里就是一派绿意盎然的生机。
张扬,这是夏天的关键词。除了随意、自由生长的万物,就连天气、树荫在夏天似乎也有了几分张牙舞爪的意味。“绿树阴浓夏日长”,阳光下斑驳的阴影此时竟然变得厚重起来。同样张扬的还有夏天的雨点,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瓢泼大雨中,路人无暇悠闲漫步,都躲在檐下感慨“好一场大雨”。除了倾盆大雨还有滚滚的雷声,“雷车动地电火明,急雨遂作盆盎倾”。不过,雷雨交加也并不一定得气势汹汹,“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细雨轻雷倒也别有一番滋味。虽然张扬,但一场驱散暑热、带来清凉的大雨也令人惬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作为传统历法中的一部分,立夏自然与农时、农事紧密相连。横跨50多个纬度的中国,不仅拥有着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也在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实践出了多样的种植方法。古人云:“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春播作物渐渐长大,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在盎然的生机背后是农民即将迎来收获的一张张笑脸。表现在习俗上,便是“立夏尝新”这一形式。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则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以这“三新”祭祖,然后分给众人品尝。品尝“三新”,也时有“惊喜”。“梅子留酸软齿牙”,大概就是运气不好的诗人恰好拿了还未熟透的青梅吧。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消耗随之加大,人往往会觉得疲倦,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对于人体脏腑来说,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多吃酸味食物,微酸的青梅恰恰有利健肝舒气。智慧的古人已经深入研究了人体循环节律与自然之间的奇妙关系,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宝藏等待我们探寻。
正如俗语所言,“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此刻农业的重头戏还是在播种上。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四月插秧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插秧时间的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了秋季的作物产量。于是,初夏的骄阳下,稻田里密密麻麻挤着下秧的农夫,让人不禁回想起熟读成诵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汗水中浸透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追求。当然,除了水稻等主要粮食产物,地瓜、芝麻等农作物的最佳播种时间也都集中在这段时间。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民心中重要的农事分界线。
立夏时节,正值春夏之交,暑易入心,极易烦躁,《梦粱录》形容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古人称之为“疰夏”。所谓“入夏眠食不服”,浑身酸软、日渐消瘦,于是便有了“立夏秤人”的习俗。
夏日炎热,昼长夜短,如何在漫长的白昼中避免虚度时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过也要避免趋于极端,燥热天气下的浮躁心境是万万要不得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人在聒噪蝉鸣里的这份闲适与淡然或许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新思路。在这万物蓬勃生长的夏天,愿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生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