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意浓。4月中旬,第77集团军某旅组织第一季度干部调整选拔,该旅参谋部作训科、政治工作部宣传科以及某专业连队,同时向一名排长伸出了“橄榄枝”。
这名排长有何过人之处,以至能够赢得众多青睐?看看她的履历便不难得知原因——
2020年,她参加旅预任参谋人员集训,获得总评第一名;同年年底,参加战区陆军组织的某电子对抗专业比武时,她与来自数十个部队的百余名选手同台竞技,荣获第二名;在刚刚结束的旅“三会一好”政治教员比武中,她再次力压众多政治干部,取得优异成绩。
“不仅军政双优,业务能力也非常过硬,这个排长肯定不简单。”就这样,记者慕名来到该旅,见到了这名被战友们誉为“六边形排长”的刘佳文。
初见刘佳文,记者并未感到有何特别之处,娇小的身材、邻家女孩般的长相,似乎很难同她获得的诸多荣誉联系起来。然而当看到她的简历后,又不免惊叹于她的传奇经历。
“你以前是地方大学的国防生,学的还是交通运输专业?也就是说,到部队后,你其实专业并不对口?”面对记者提问,刘佳文淡然一笑:“没错,我算是‘半路出家’。”
刘佳文告诉记者,大学期间,她只上过屈指可数的几节参谋“六会”课程,因此对于参谋业务只能算是略知一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则以理论课居多,基本没有实践过;至于现在的专业业务,此前则完全没有接触过,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那你又是如何成长为‘六边形排长’的?”“靠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刘佳文回答。
“其实在新排长定岗之初,我也曾为‘术业非专攻’而感到苦恼。”刘佳文回忆道,“直到后来,我被连里推荐参加旅预任参谋人员集训……”
刘佳文告诉记者,当初参加集训,她唯一的想法是“别给连队丢人就好”。由于自己参谋业务的底子薄,所以集训中的每堂课她都听得格外认真;凡是有不懂不会的问题,她都会追着教员去请教,听不明白没关系,挑灯夜战也要弄清楚;至于参谋技能,她深信苦练总会有进步……就这样,当为期3个月的集训结束时,刘佳文惊讶地发现,自己这只“笨鸟”竟然飞到了最前面。
“那次集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学不会的专业和干不明白的工作。”说这话时,刘佳文语气坚定。
这次“无心插柳”的经历,给予了刘佳文莫大的信心和鼓励。不久后,连队配发新装备,近乎“零基础”的她主动请缨,申请领衔试训攻关任务。凭借在大学中养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她没用多久就啃下新装备理论原理、操作流程等几块硬骨头,最终比上级要求的时限提前半个多月,让新装备快速形成了战斗力。
“现在想想,我甚至有些庆幸当初被分到了完全陌生的岗位。”刘佳文说,在连队的工作经历,就像是重新读了一所新大学,实践的过程中她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技能。
“就比如参加旅‘三会一好’政治教员比武,情况处置环节中的考题,都是平时带兵过程中遇到过的挠头事、棘手事,这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刘佳文感慨。
当被问及是否还想从事与交通运输专业相关的工作时,刘佳文稍加思索说:“能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展工作,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不过,没有机会的话倒也不用过于纠结。”
“往近了说,旅里许多优秀干部所从事的也并非所学专业;往远了讲,任正非等事业有成的人不也是‘半路出家’、中途创业的嘛。”采访中,刘佳文道出了自己的专业观:“成功与专业对口与否并不能直接画等号。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唯有不断学习,取众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变得更优秀。”
当事人说
“学非所用”亦可用
■第77集团军某旅排长 刘佳文
“刘佳文,电子防空营。”
回想刚分到部队时,当听到新排长定岗命令后,我的心情顿时就像这川西的“回南天”一样,阴云密布。
“防空?可是我大学学的是交通运输专业啊,难道我不应该分到运输连吗?”当时的我甚至想去机关理论一番,可在得知其他同批排长的去向后,我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同样没有被分配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上。
“看样子,我并非个例。”我安慰自己说。
后来我才得知,原来,与我同批毕业的新排长中,还有一名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然而,当时运输连只空缺一个排长编制,考虑到他带男兵更方便,于是我就被“调剂”到了女兵相对集中的电子防空营。
“排长,别纠结了,当干部不能只盯着所学专业。”正当我为专业不对口感到郁闷时,连队资历最老的一名军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主动开导我说,“评价干部只看你工作干得好不好,谁能记住你学的是啥专业?”
“这么说,大学那几年不是白费了?”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她却反问道:“啥叫白费,知识还不都学到你肚子里了?其实咱连的专业训练也没多难,你一个大学生,还担心学不会?”
“再说了,就算你去了运输连,还不是基层排长?干的还不是带兵的工作?”“我……”几个回合下来,这名军士一连串的问号让我哑口无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一旦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运输连。”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把自己当成连队的一个过客,随时准备逃离这个“将要埋没我的地方”。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下连后不久,旅里组织专业技能比武,连长伏绍鸫不仅带队捧回了团队第一名,自己也摘得两个单项冠军。
“连长那么牛,一定是科班出身吧?”“啥呀,咱连长也是‘半路出家’,当时他还向我请教专业问题呢。”在与战士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任连长之前,伏绍鸫是一名指挥排排长,而且他在大学读的是信息工程专业。
“也就是说,您任职以来,一直都是专业不对口?”那天晚饭后,我敲开连长的房门,道出自己的疑问。
“专业不对口?那要看怎么说了。我记得你也是双学位,你的第二学位是啥?”“军事学。”
“这就对了。我的第二学位也是军事学,咱现在干的工作,难道专业不对口吗?”
“其实在基层连队,无论是建连、带兵还是搞训练,说到底都是一门实践科学,专业对口当然可以锦上添花,但专业不对口也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只要用心,没有干不明白的工作……”
那天,连长和我促膝长谈到深夜,听他讲完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终于释然了:“专业已成往事,未来依然可期。”
至于后来,就有了我在历次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故事。
编余小议
人岗相适更可贵
■张 良
将近二十年前,高炮指挥专业毕业的我被师干部科分配到了某摩步团。不是干部科乱点鸳鸯谱,我至今清晰记得在那间二楼东侧的办公室里,当时的干部科李干事是如何细致查阅编制表,并挨个打电话到师属几个团,一一核实还有哪些排长岗位空缺。奈何高炮团已然满编,只有摩步团还缺排长。
乘车前往某摩步团报到的路上,一团浓稠的失落在我心头纠缠,四年所学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了?一如刘佳文最初的心情。所以,当看到刘佳文后来突破专业所限,在陌生岗位成长成才时,我由衷地为她高兴,给她点赞!
但话要两面说,对用非所学的排长,我们要告诉他们,专业不对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主动适应照样能干出成绩。但对各级组织来说,却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调配好岗位,尽最大可能地争取人岗相适。虽然像刘佳文这样的排长也能在非专业岗位上实现价值,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把她放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她会更加如鱼得水,为部队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我们知道,近年来各级一直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想尽办法来保证新排长分配时专业对口、人岗相适,但部队动散是常态、人员流动是常态,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苛求每个人员都与岗位专业完全匹配并不现实,所以我们希望每个用非所学的排长都能像刘佳文一样突破自我、成功“跨界”,更希望越来越多的排长能够人岗相适。这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部队建设转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