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开局平稳 迎风前行

——就2022年国民经济“首季报”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本报记者 佟欣雨

中老铁路国际货运首发列车从重庆江津珞璜物流园片区的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驶出。
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4.8%。这是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是中国交出的最新经济成绩单。

“开局平稳”“好于预期”“来之不易”……这是“阅卷人”对这份经济成绩单的评语。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努力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在合理区间。实践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任务,还应作出哪些努力?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稳字当头

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

记者: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8%。如何评价这一数据?

张立群: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好于预期,且来之不易。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是在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3%的基础上取得的,基数较高。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速较上年四季度提高,非常不容易。环比来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扩张态势。数据表明稳增长政策“组合拳”靠前发力的效果初步显现,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开局。

记者: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合理区间”应当如何理解?

张立群:我认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使宏观稳定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稀缺资源。持续稳住经济大盘,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取得先机。

宏观经济大盘稳定的主要表现,是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据测算,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新增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破千万,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合理区间就是能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增长水平。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保市场主体就是最大的保就业。当前,我国有1.5亿多市场主体,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和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如果市场主体这池水太浅,就只有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才能在水中生存。但从保就业的角度看,仅靠少部分“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供了85%的城镇就业岗位的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释放生机活力。因此,保市场主体同样需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速。

强大韧性

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

记者: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立群:今年以来,特别是3月份,由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多发,对一些接触性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冲击影响较大。疫情条件下,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活动明显减少,给相关行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交通物流受到影响,也制约了工业生产和民生保障。同时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数据显示,3月份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尽管面临这些问题和压力,还应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也没有改变。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能力正在随疫情特点变化而不断总结完善,正在日益形成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形成更好保障。政策支持方面,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加大。

记者:对此,今年以来我国出台哪些政策稳定经济增长?

张立群: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三重压力”的挑战,对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针对三重压力,我国进一步作出全面周密的安排,政策积极靠前发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应对需求收缩,我们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调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一系列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开工,一季度投资新开工项目3.5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

应对供给冲击,2021年四季度以来,保供稳价特别是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的一系列措施落地。我国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加大玉米、大豆保供力度,确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量和产能。能源保供方面,强调有序推进“双碳”战略,坚持先立后破,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国家能源局近期批复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多个煤矿项目,优质煤炭产能依法合规加快释放。

应对预期转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释放稳预期、稳外资、稳发展的积极信号,提振信心。此外,我国还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18条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43条政策、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稳住市场主体预期,增强信心和活力。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政策积极成效逐步显现,也使得我们对今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前景更加乐观,充满信心。

行稳致远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记者: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任务,我们还应付出哪些努力?

张立群:首先,应细化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关于应对三重压力稳增长的各项政策安排,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才能充分释放出来。

第二,用好改革这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是着眼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全局的长久之策,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找到最优解,把生命健康守护好、把人民生活保障好。

记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应如何理解?“长期向好”有哪些重要支撑?

张立群:经济的基本面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我国拥有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这不仅有力保障国内生产和供给,也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我国要素供给充裕。人口、资本、土地、技术等主要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3.85亿人,对经济发展仍然可以提供充裕的人力、人才资源支持;我国国民总储蓄率高,社会资金总体充裕;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7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4%,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和国家主导的基础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都在加快推进……转向高质量发展,要素供给将逐步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从需求方面看,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组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强大内需潜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有观点认为,随着近年来汽车保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增加,我们将面临内需的“天花板”。事实上,把群众生活需求的“美”和“好”考虑进来,这个天花板就不存在了。

近年来陆续开工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还能短期内快速带动投资增长,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能。

随着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释放,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内需潜力和充足供给结合在一起,必将在供需相互促进中形成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可以有效组织资源、规范市场,将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高效地释放出来。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更应坚定信心,稳中求进,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