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习主席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时代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复杂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对党员干部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主题,“修养视点”专栏今天推出一组文章,供读者参考。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
■李照达
习主席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习主席的谆谆教导、殷殷嘱托,饱含着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厚望期许,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全面领会、自觉践行。
人无精神则不立,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引领人奋发向上,激励人勇毅前行。邓小平曾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勇于担当、敢于斗争,闯关夺隘、披荆斩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担当和斗争精神过去是我们党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未来也必将是我们党赢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
担当和斗争作为一种精神品格,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政之基、成事之要。焦裕禄、杨善洲、李保国……这些优秀党员干部虽然身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但是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精神品格,那就是无私和无畏。正因为无私无畏,才能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党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勋。然而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党员干部遇事不愿担当、不敢斗争,有的乐于当“老好人”、习惯做“墙头草”;有的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挑战就缩头;有的“只想争功不想揽过,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这些说到底都是私心作怪,遇事总把自身利益摆在前面,而不愿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去担当、去斗争,这样的人是经不起风浪考验的,也不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
无私则刚,奉公则勇。无私才能无畏,才能谋根本、谋大利。党员干部如果存私心、徇私情、谋私利、图私名,谋事干事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担当和斗争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才能旗帜鲜明敢担当,冲锋在前敢斗争。为此,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以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概面对困难矛盾,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利益担当。
担当和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担当和斗争的思想根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摸爬滚打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多到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接“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要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破除明哲保身、患得患失的利己心态,破除拈轻怕重、缩手缩脚的畏难心态,遇事不躲、遇难不惧、遇责不推,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中经受摔打磨练,不断提高担当和斗争的能力水平。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
■金泽星
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主席深刻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不能干事担事,有没有斗争精神,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发展,更攸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只有把担当和斗争作为一种责任,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在该负责时敢于负责,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真担当、真斗争。如果党员干部在该负责的事上不能负起责任,该决断时优柔寡断、该拍板时推诿扯皮、该攻坚时畏葸不前,不愿担当、不敢斗争,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做不好事,甚至会贻误大事。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许多事情需要担当和斗争。党员干部只有尽心尽力负起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始终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才能有效抓住历史机遇、抵御风险挑战、解决矛盾阻力,不断把强国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把担当和斗争作为一种责任,就要勇于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我们党一步步走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战略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提升见微知著、洞悉局势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同时,要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在发展中争主动、抢先机。
把担当和斗争作为一种责任,就要敢于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广大党员干部置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须始终保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状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本职岗位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胆怯,切实克服软骨病、恐惧症和庸懒散的不良作风,努力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战士,绝不做爱惜羽毛、明哲保身的“绅士”。
把担当和斗争作为一种责任,就要善于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是我们党从历史和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风险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考虑、预先谋划,做到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真正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
■汤建华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习主席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担当和斗争的深刻内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注重涵养大格局、修炼大境界,自觉在谋全局顾大局中坚持斗争、担当作为,努力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一种格局。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邓小平说:“只要歼灭南线敌人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创建东北根据地时,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要求山东干部:“我们山东不惜一切代价,中央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回顾历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矛盾、多么严峻的危机,都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自觉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不懈斗争,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彰显出“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不会被眼前利益迷惑,而是放长眼光,谋全局、谋长远。“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担当,就能进行什么样的斗争。有了这种格局,才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奋进新征程,党员干部须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站在党、国家和军队大局上担当和斗争。然而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缺少这种格局。有的只顾自己本单位的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有的只想着做好分管的事,不想着如何与整体对接;还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凡此种种,都是格局不够的表现。如果格局不够,不愿主动担当、不敢坚决斗争,不仅难以为一域争光,还会给全局添堵。只有心怀大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才能凝聚力量,携手攻坚,在新征程中取得新成就。
格局决定结局。党员干部在干工作时,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格局不是天生的。党员干部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不断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开阔胸襟,涵养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的大格局,学习观照全局、登高望远的大智慧,自觉地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大局之下、全局之中担大任、成大事,不断攀登人生与事业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