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读书须知“出入法”


■郑德胜

近日,单位举办迎接“世界读书日”活动,笔者翻阅南宋学者陈善的《扪虱新话》,其中言语令人耳目一新,甚觉可爱。书中有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意思是读书要全身心投入,钻进书中细嚼慢咽,潜心研读探索,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读了以后能跳出书本,高屋建瓴,灵活运用。这对我们读书学习颇有教益,值得借鉴。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发觉书中的精髓要义,和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从而找到读书的乐趣。人们常讲,读书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圣人贤达交谈对话,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说的就是“入书”的道理。

“万事皆规律,有法自然成。”那么,怎样才能“入书”呢?南宋理学家朱熹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方法路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熟读精思、反复揣摩,从而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叶剑英有个“入书”的方法,与朱熹的读书法颇有相似之处,即按照书里的文章先后顺序一篇一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眼看着、嘴说着、手写着,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看、说、写同时进行。只有这样肯下笨功夫,方可深入书中去获得真知,让知识的甘泉滋润心田,让真理的阳光照亮灵魂。

何谓“出书”?即从书中跳出来,将读书所得和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指导实践,如此才能达到读书的最终目的。从书本上得到的认识终归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以此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就是一位把读书“出入法”发挥到极致的典范。他一生读过无数书籍,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宗教等等,既能掌握书中的精髓,又能游刃有余、活学活用,以此创造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一次次击退追兵阻敌,突破重重包围。

“入书”是汲取书中的经验智慧,为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指导,而“出书”则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认识、深化认识。由此可见,“入书”和“出书”相得益彰,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入书”的基础,何来“出书”的实践;没有“出书”的升华,“入书”又有何意义呢?从“入”到“出”的转变,就要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徐特立对此曾作过生动比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官兵在读书过程中能否做到“出入”自由,看起来是个人的事情,实则关系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局。每名官兵的知识水平如何,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都对战斗力生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广大官兵深刻领悟读书“出入法”的智慧,拿出训练中的狠劲、韧劲,紧盯战争制胜机理,补全知识体系的短板和漏洞,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打赢能力。

书桌是军人的另一个“战场”,知识是军人的另一种“武器”。不读书的人,永远无法想象书中蕴藏的强大力量;不读书的人,也永远无法看到格局提升后的人生图景。无限春光好,正是读书时。战友们,让我们尽情畅游书海吧!

(作者单位: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