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就绪,发射!”“砰”的一声,一枚小型巡飞弹发射升空,在天空中转弯、盘旋寻找目标。屏幕上,它“看”到的车辆、建筑等目标被一一标注。不一会,系统显示“目标锁定”,随着指挥员发出“摧毁目标”指令,它立刻像箭一样冲向目标……这是不久前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实验室进行某智能巡飞弹外场试验的一幕。
“精确制导导弹,已成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关键。”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王壮告诉笔者,如何拨开复杂电磁环境的战场“迷雾”、让精确制导导弹变得更加“聪明”,是该实验室科研人员重点破解的难题。
如果把弹头技术、发动机技术比作武器的“硬功”,那么精确制导技术就是成就制导导弹“精准点穴神功”所必需的“内功心法”。“硬功”主要解决飞得快、打得远、打得狠的问题,但要“看”得远、不被“骗”、打得准,还得依靠过硬的“内功心法”。自动目标识别实验室就担负着这方面的研究之责。
在实验室的微波暗室里,笔者看到摆放着舰船、飞机、角锥等多种模型。一旁的工作室里,科研人员正对着示波器和电脑不断调试程序,显示器上导引头识别到什么、能识别多远一目了然。据王壮介绍,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自动目标识别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他们经过多年刻苦攻关,已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谋打赢更不能‘纸上谈兵’。”王壮说,实验室更紧要的使命任务,是让科技以最快速度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打通科技与战场“最后一公里”。
“多谢你们的帮助,我们武器的打击精度得以大幅提升……”看着某集团军发来的感谢信,实验室研究员文贡坚深感欣慰。赴该部队调研时,部队领导“盼星星、盼月亮”般地迎接他们,一进门就请他们深入阵地,帮助解决困扰已久的某武器打击精度不高的问题。文研究员立刻组织团队展开攻关,仅用10天时间就提出了优化打击精度的软件开发方案。
解决问题不算难,但要满足严苛的战场环境并不容易。团队还多次进戈壁、上海岛,获取第一手数据,经过近两个月刻苦攻关,成功提高了该技术方案的战场适用性。
近年来,实验室多次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收入囊中,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应用于多型精确制导导弹和部队装备研发。
“大家看,这就是导弹的导引头,它就是这个大家伙的‘大脑’。”教室里,实验室讲师蒋彦雯正在讲授“精确制导系统原理”。讲台上摆放着一枚1∶1导弹模型,他告诉笔者,该课程是实验室为精确制导方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凝聚了实验室沉淀多年的技术精华。
备战胜战,是军人的永恒使命;教战研战,是军校的核心课题。实验室还充分发挥院校育人功能,将精确制导技术转化为服务全军官兵的慕课、微课以及精确制导系列教材。同时,实验室多次派人赴基层部队开展教学、讲座、科普活动,并将教材等书籍赠送给数百个基层单位,受到部队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