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生物功能用于科技开发的技术。近年来,随着与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仿生技术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门关键技术。这里就为大家介绍3项最新的仿生成果。
仿生眼
最近,澳大利亚某研究团队,研发一款名为Phoenix 99的仿生眼,可以绕过受损细胞,直接刺激眼球底层仍有功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从而感知光线。这给号称眼科界世界性难题之一的退行性失明(如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带来了福音。
此设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刺激器和通信模块。刺激器植在眼睛视网膜上,通信模块插在耳后皮肤下。使用时,需要戴上一副装有微型摄像头的眼镜,各部分之间以无线方式连接。微型摄像头捕捉到画面后,以电信号形式传输到通信模块上,通信模块将信号解码为电脉冲模式,再传到植入视网膜上的刺激模块,最后沿视神经传递给大脑,加工成“可看见”的视觉。
目前,该团队已完成以动物为模型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长期佩戴该设备具备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下一步,该团队将进行人体实验。
仿生手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中,中国残疾游泳运动员、第17棒火炬手贾红光,借助国产智能仿生手,顺利完成了火炬接力。
据国内相关科技人员介绍,该设备内置传感器能通过识别物体表面的光滑以及软硬程度,自动分配力量大小,保证火炬传递过程中万无一失。特别是佩戴之后,可通过提取手臂上微弱的肌电和神经电信号,识别出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做到“手随心动”。
贾红光佩戴的这款仿生手,重约530克,单次向上提起重物最高可达10千克,拥有10个活动关节和6个驱动自由度。它能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轻松比划出不同手势,并能完成握拳、击掌、握手等力度适中的交互动作。
仿生皮肤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体根据生存需要,逐渐进化出独特的环境适应能力。近期,受自然界生物控制皮肤颜色变化策略的启发,科研人员思考将电刺激引入多色荧光水凝胶体系,将制备的变色器件作为仿生皮肤,来复制生物体的环境刺激响应变色行为。
基于此,国内一家研究所研究设计并制备出一种具有非对称结构的电控荧光色变水凝胶-石墨烯体系,通过电热调控实现了多种荧光颜色的灵活控制。电热刺激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刺激物,是一种理想的“无刺激残留”的响应方式,且易于控制和调节,能实现远程和局部控制。基于水凝胶-石墨烯体系优异的电控变色性能,科研人员还进一步构建出一种柔性仿生皮肤。这一仿生皮肤,可用于模仿生物体皮肤的生理功能,帮助商用机器人实现伪装和显示,并将所制备的仿生皮肤与传感器相连接,模拟警报水母的变色警报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