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粟裕曾要求“每战必有总结”。几乎每打一仗,他都会带头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反思。1940年的黄桥战役,新四军以少胜多,歼敌1.1万余人。战役胜利后,其他人都在高兴庆祝,时任战役指挥员的粟裕却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坐在煤油灯下认真复盘,总结出8条经验、12条不足。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每次胜利都是基于败仗研究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纵观历史,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这启示我们,在实战化军事训练中,增强“谋败”意识,多以失败为师,对于探求打赢机理、胜战之道至关重要。
毛泽东有句名言:“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一支军队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平时军事训练在激发战斗精神、强化打赢意识的同时,也应当自觉树立“谋败”意识,在忧患中警醒、在谋败中谋胜,这样才能在战场上措置裕如、赢得胜利。然而在现实中,不善“谋败”者依然存在。有的只想当攻城拔寨的红军,不愿做蓝军陪衬,喜欢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思考,战法战术得不到精进;有的习惯于从成功经验中找寻胜道,盲目沿袭套用成功战例里的作战样式,不仅战法机械,还不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由此可见,“谋败”是每名指挥员必须学会的胜战思维,只有跳出思维惯性,常以错误和挫折为师,我们才能真正认清自身短板弱项,进而查缺补漏、扬长避短,不断取得进步。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从一定意义上讲,打败仗的经历既是痛苦的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当然,以失败为师“谋败”,并非求败,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输赢辩证法的主动作为。通过总结和借鉴失败的教训,从思想认识、方案预案、作战进程上做好面对失败的各种准备,进而有针对性地规避失败、补长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将部队置于僵局、难局、险局中摔打磨练,预想战场之变,精练制胜之策,这样即使在战场上面临不利形势,官兵也能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力争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未来战争更趋于信息化、智能化,战场情况更复杂、对抗更激烈,这对练兵备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谋败”意识,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最严峻情况,敢于挑战极限,勇于绝地求胜,这样方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利。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军分区、31693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