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兵家无不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作为一条重要的制胜通则,寻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这里的关键是“不意”,因为对手的不意之处、不意之时、不意之事,必然是无所防备。从战争实践看,对手的思维盲区,是最有利的行动契机;对手的思维死角,是最安全的行动路线;对手的思维空白,是最容易达成的行动目标。
正因如此,战争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对手思想上的“不意”,注重在“老虎打盹的时候”发力。据统计,从1931年到2003年,战争的发起时间几乎惊人一致,大都爆发于凌晨,而且80%以上达成了战争意图。为啥?因为凌晨是人最易犯困、反应最迟钝,也是防备最松懈的时候,此时发动突然袭击,往往能取得即时优势,更容易攻破对手的防线。
历览古今,那些战争发起者为了麻痹对手、制造“意外”,可谓绞尽脑汁、极尽手段。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就以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由,突然向我发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埃及军队借助每年组织军事演习这个常规,采取晚间向运河西岸开进一个旅、白天返回一个营的办法,在以色列军队“常见则不疑”中完成了突袭准备;海湾战争前夕,多国部队经常进行攻防演练,伊拉克军队对此熟视无睹,逐渐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当多国部队战机起飞执行突袭任务时,他们仍然认为是例行训练,其麻痹大意程度可见一斑。
常言道:“物先自腐,而后虫生。”作为人的一种活力对抗行为,一些战争之所以出乎意料、发起突然,其实并不是战争发起者有多狡猾、多强大,而是受害者自身头脑里先出了问题,是思想上的“马放南山”让对手钻了空子。从历史经验看,任何战争的爆发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总有一些征候可循、端倪可察,关键是自身有没有觉察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并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反复组织模拟对抗演习,同时派大量间谍潜入我港口和内地刺探军情社情。这些征候本应引起清政府的高度警觉,然而当权者却被各种虚幻的和平假象蒙蔽了双眼,对日本的狼子野心视而不见,麻痹和侥幸心理占据了上风,直至战争爆发方才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历史一再证明,和平只是战争的间隙。然而,往往就是这个间隙,容易遮挡人们的视线,侵蚀人们的思想,以至于令一些人患上了“和平病”。和平时间愈久,这种“病”的危害就愈大。在军队内,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和平官”“和平兵”思想的滋长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懈怠、战备松弛。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对手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思想深处的麻痹与懈怠。
一位哲人提醒人们:“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对我们来说,扎扎实实做好迎战准备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是要让战争的警报率先在头脑里拉响,让战争迫在眉睫的狼烟在思想深处点燃,时刻拥有“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的前瞻意识,树牢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从而做好随时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准备。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