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于4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等148个集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授予苏翊鸣等147名同志、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现刊发部分受表彰集体和个人的故事,以飨读者。七年磨一剑,奋斗得辉煌。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北京冬奥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加出色的业绩。
竞赛场馆,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速滑馆作为新建场馆,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之一。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国家速滑馆举行的速度滑冰比赛中,共13次刷新奥运纪录、1次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选手高亭宇在这里斩获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的金牌——国家速滑馆被誉为“最快的冰”,可谓实至名归。
4月8日,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这是对场馆运行团队精益求精完成保障重任的最大褒奖。
“冰丝带”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部的延长线上,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之中。它的全部建筑由环保材料建成,近1.2万平方米冰面是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冰面,制冰过程的碳排放趋近于零,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为奥运会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备受各方赞誉的同时,历时5年才修改而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也没有忘记广大的场馆建设者。4月10日,国家速滑馆特别邀请建设者代表及家属“回家看看”,共同分享这份冬奥荣光。
10日上午,“冰丝带”赛时照明全部打开,给“家人”以最高礼遇。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场馆设计、施工、制冰、监理等领域的建设者代表及家属走进场馆,相互问候、拍照打卡,体验见证荣耀的“最快的冰”。
从推进建设到保障运行,建设者与场馆一路同行。盛会虽然闭幕,但再次看到刷新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的冰面,建设者仿佛还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建设保障期工作任务重,很多家属不曾“探班”,但冬奥“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说,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获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份荣誉与广大建设者、场馆运行团队人员和家属分享。“大家在场馆默默奉献,大多数家人没有来过场馆。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在场馆滑冰,感受到父母亲手创造的成就,我特别欣慰。”武晓南说。
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带着对冬奥的留恋和不舍,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冰丝带”可持续发展篇章悄然启动。对这座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利用好这笔冬奥遗产。
据悉,目前场馆涉奥人员和设备移出工作基本完成,正在积极筹备开业。计划在“五一”前,保留冬奥经典元素、新增大量服务体验内容的“冰丝带”将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