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良好的官兵关系,一直是我军内部关系的“粘合剂”,加快部队建设的“助推器”,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动力源”。当前,在部队建设转型跨越发展、备战打仗任务艰巨紧迫等新形势下,“如何筑牢新型官兵关系”是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各级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三互”“双四一”“五同”等优良传统做法进行守正创新,使之发挥出应有作用。
本期“潜望镜”,我们把目光对准第71集团军某旅指挥控制营二连,管窥他们开展互学、互帮、互教活动的创新思路和做法,看看他们如何在新形势下把官兵“拧成一股绳”,促进共同成长成才。
“3分40秒,打破电台操作纪录!”
“漂亮!3000米跑得了第一!”
“专业理论考核优秀,真厉害!”
春暖花开,笔者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指挥控制营二连采访。恰逢一场全能比武考核刚刚落下帷幕,颁奖现场,许多披红戴花的上等兵令人眼前一亮。
“去年他们刚下连时,训练成绩几乎都在全连垫底。”聊及这些战士“逆袭”的经历,指导员汪骏介绍,这是他们探索创新“三互”定组定编方式,把互学、互帮、互教工作融入方舱带来的可喜成果。
啥叫把“三互”工作融入方舱?看笔者有些疑惑,汪骏解释道,改革调整后,该连专业类别增多,训练时,官兵需要依照专业分头带开,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官兵,也得钻进各自的通信方舱。平常在营区训练尚且如此,外出演训时官兵更加分散。
“以前,官兵训在一起、吃在一起,有啥情况抬眼就能发现。如今,官兵战位高度分散,休息时间又经常是‘一人一机一世界’,思想底数很难摸清。”汪骏告诉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他想到一个办法:创新开展“三互”活动,借力老传统打开新局面。
然而,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性格内向的上等兵钟逸杨刚下连时,训练成绩一直提不上来,干什么都得过且过。为帮助他尽快跟上连队节奏,连里把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排长吕梦飞以及专业过硬的李亚伟与钟逸杨编进一个“三互”小组。但是,吕梦飞与李亚伟作为连队骨干,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有时一整天都和钟逸杨打不上照面,更别说传帮带了。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汪骏却发现钟逸杨身上有了可喜的变化,不仅性格变得阳光开朗,还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阶段性考核。汪骏经过了解得知,钟逸杨的改变,得益于同年兵卿坤与中士王鸿程的帮助。
这3人平时同在一个车辆方舱训练,王鸿程和卿坤了解钟逸杨的情况后,便私下和钟逸杨组成了“三互”小组。随后,同为大学生士兵的王鸿程,与钟逸杨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成功解开了钟逸杨的思想疙瘩;擅长计算机专业的卿坤,则手把手帮带钟逸杨掌握通信操作技巧,让其在一次次小进步中增强信心。
“编组分组是‘三互’活动的基础,编组方式有问题,活动很难有成效。”此事对汪骏触动很大,他很快召开支委会会议,结合部队动散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打破以往“排长帮班长、班长帮新兵”的固有模式,按照演训任务兼顾个人优势特长编配“三互”小组,提高互学、互帮、互教的质效。
“平时在营里,‘三互’小组依托班排建制分至各车辆方舱进行编组;外出执行任务,则根据任务需要进行相应调整,确保任何情况下,官兵思想不通有人谈,训练掉队有人帮,作风散漫有人管。”二连动态灵活改进“三互”活动的做法,得到旅里的认可和推广。
同在一个车辆方舱,既是一个战斗小分队,也是一个互助组。一次通信保障任务,由于长时间在野外,无法与家人联系,某连下士曾伟浩产生思想波动,训练状态不佳。“三互”组长、二级上士陈家勇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向曾伟浩讲述起自己入伍离家8年来的经历和调节情绪的经验。在陈家勇的帮助下,曾伟浩重燃斗志,出色完成后续任务。
汪骏告诉笔者,自从他们动态编设“三互”小组以来,连队形成了“先进勇争先,后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在前期的专业比武中,有5名同志跻身全旅同专业前10名行列。
微议录
让“传家宝”焕发新生机
■周忠廷
作为密切官兵关系、增进团结互助的有效载体,“三互”“双四一”“五同”等好传统好作风,始终在军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变化、改革的推进,一些被我们视为“传家宝”的做法,也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互学、互帮、互教,说到底是基层官兵自我教育管理、自我学习提高的群众性活动,其保持吸引力和增强实效的关键,不仅在于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编组,积极引导官兵自觉实践,还在于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创新形式内容和方法手段。进入新时代,开展“三互”活动必须紧贴形势任务发展、部队动散实际、官兵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其融入以备战打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做到任务在哪里,“三互”活动就跟进到哪里;战士在哪里,“三互”小组就建在哪里,促使人人在平等互助中共同成长、个个在团结友爱中携手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