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持久还是速决,始终是考验指挥员决策能力的一道命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系统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这一战争指导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术的速决战”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全体军民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今天重温这部军事经典,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战争需要我们重新认知把握持久战新的时代要义。
战略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持久战是通过时空转化力量进而以弱胜强的重要战争指导法则。信息时代,尽管时移势异,未来危机冲突与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面对强敌对手,以弱抗强、以劣对优的总体战略形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着眼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考量,战争的强度、广度、难度与以往战争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以弱抗强的战争中,“欲速则不达”,以“速决战”打赢以弱抗强战争的“速胜论”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一定的“持久”就不可能扭转战场形势,甚至把战争拖得更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与假道理。”因此,未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仍然是发挥总体战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在战争指导上必须确立底线思维,立足最复杂最困难情况,用好人民战争这个传家宝,长远谋划,以“持久”对“速决”,扬长避短,把战争导入己方所擅长、对己有利的轨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战略上的持久战抵消敌技术优势,使其势亏力穷、由强转弱,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打赢以弱抗强的未来战争。
战争能力的持续支撑性
传统意义上的持久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战争周期的“持久”,是在实力不足以战胜对手的情况下,拉长战争进程,最终化强为弱,战胜对手。未来战略博弈中,强敌有可能更加倾向于依托其技术和武器装备优势,既有可能在新型空间领域打一场“速战速决”的高端战争,甚至实施战略突袭,将对方瞬时“打懵”,也强调全时持续打击,对对手实施无时间间隙、无时间禁区和无必停时间的综合压制、连续攻击,将对方全面“打瘫”,陷对方于极大被动。面对新挑战,今天的持久战更强调战争能力建设的指导理念,强调战争能力的“顽强性”“持久性”“浑厚性”,要求不仅具备应对危机冲突能力、抗住对手一次或数次强势攻击的能力和短促反击能力,更要通过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动员军民,形成一种持续、耐久的战争能力,这种能力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力量综合运用的厚实的国家一体化战略能力,是一种“引而不发”的强大战争能力,一种集战略预警、战略指挥、战略机动、战略进攻、战略防护、战略保障于一体的体系战争能力,一种浑厚绵长“打不垮拖不烂”的“持久力”“抗打力”“反击力”,一种与敌长期对抗连续反制持续作战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往往还具有慑止战争的战略威慑作用。
战争进程的相对持久性
传统意义上的持久战强调“以空间换时间”,通过调整兵力部署、动员后备力量、利用广大国土战略纵深迟滞消耗对手等,战争能力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战争持续时间往往长年累月。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小战即胜”成为战争追求的目标,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尽量避免的。因此,从时间概念上看,今天的持久战不是追求像传统战争中历时几年、十几年的消耗战模式。当然,着眼未来战争中斗争形势的复杂性、艰苦性,面对强大对手的技术装备优势,今天的持久战也不可能像“巴比伦行动”和“黄金峡谷”行动那样呈现出一击即中的“秒杀”模式,企图通过一两次综合防抗、一两次短促攻击,就能解决问题、达成战争目的。今天的持久战是战争进程和战争时间的相对延长、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的相对持久,其结束时间以挫败敌战略企图、达成战争全面胜利为衡量标准。而且,由于信息化战争作战体系的庞杂性、参战军兵种的多元性、消耗物资的巨大性等,需要精心设计战争、构筑战场、储备物资和组织训练。因此,今天持久战的“持久”更多地表现为平时战争准备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战争形式的综合多样性
传统意义上的持久战,要义之一是运用人民战争形式,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消耗对手,“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夺取战争胜利。信息时代的持久战同样要贯彻人民战争思想,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伟力,但其形式更加多样、更具综合性。这就要求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紧密结合,综合进行经济、金融、科技、工业等领域动员,充分进行政治、舆论斗争,将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在政治、经济、外交、舆论、军事等领域持续发力、连续作战、综合对抗,持续分化、孤立、动摇、威慑对手。尤其是军事行动层面,应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等诸军兵种诸领域力量,综合使用火力突击、网电攻击、特种作战、兵力夺控等方法手段,对敌进行综合打击综合反制;首战与接续作战相结合,通过首战胜利震慑对手、创设有利态势,并不断投入机动力量、预备力量、新锐力量;正面交锋与出奇兵施奇策相结合,持续防抗对手综合打击、连续反击、接续攻击,不断扩大战果,挫败对手继续进行战争的企图、毁瘫其持续作战能力,致其由强变弱,在军事上坚决彻底打垮敌人,为政治和外交斗争赢得主动。
战争行动的攻防一体性
传统意义上的持久战以积极防御战略为指导,在战争进程中主要体现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阶段,特别是在战略防御阶段防御是主要作战行动。信息时代的持久战更多地表现为全过程攻防一体的战争行动,要求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抗全过程主动作为,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攻防结合、连续作战。在未来战争中,对手有可能依托其技术优势,不仅会在太空、网络、深海和认知等领域对对方实施战略突袭,更有可能对对方国土战略纵深的大中城市、重要军事民生目标进行战略空袭,以削弱对方持续战争能力。因此,劣势一方应主动防抗,依托国土纵深、战略内线,综合运用防空手段,预先设防与机动抗击相结合,伪装与防护相结合,确保各领域安全,保护重要目标尤其是战争潜力目标,确保战争能力持续生成。同时,更要先机制敌,主动攻击、打敌源头、断敌后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非对称手段,积极在外线实施进攻作战,抓住每一个“时间窗口”,充分利用、优先使用精锐作战力量、新质作战力量等,快速集中优势力量,瞬时释放聚优效能,对对手支撑作战能力生成与发挥的关键节点、高技术武器装备、影响民心士气的目标予以坚决主动有力打击,以每一个点上“速决”、每一个战役战术攻势行动,不断动摇对手战争意志、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使其由强转弱,进而挫败对手。
战争准备的前瞻预置性
宁可备而不战,决不能无备而战;宁可大备小战,决不能小备大战。打赢信息时代的持久战,不是战争到来后的被动“持久”,而是立足未来战争的前瞻持续预置、先胜而后求战。因此,要大力加强战争总体战能力建设,深度推进军地协作,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厚实的国家总体实力和总体战能力。应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在相关区域预设坚固完备的军事基地、设施、场地,并注重深远经略,建立军事力量前出战略支点,加大战区物资储备,以利战时力量投送和作战行动实施。强化后备力量的储备动员,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通过完善的兵员力量建设制度,训练和储备战时需要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加大储备高科技人才,确保战时持续动员兵力兵员,保持持续作战能力。注重高精尖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完备独立的武器装备生产线,确保战时武器装备保障“不断线”,不被强敌对手“卡住脖子”而陷入“捉襟见肘”境地,保障持续作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