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琼崖纵队兵工厂——

海风椰林中“流动兵工厂”


■王崇嘉 郑逸群

天高海阔,椰风习习,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在海南岛美合山区,回荡着铁锤声、风箱声和劳动的号子声,这座诞生于烽火之中的“流动兵工厂”——琼崖纵队兵工厂,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琼崖纵队兵工厂建立之初,只有4名工人。1个小风箱、1架手摇钻床、2把钳子和几把铁锤,便是兵工厂的全部家当。1940年底,兵工厂转移到琼文抗日根据地,与当地的修枪组合并,工人增加至100多人。当时,抗战前线战事胶着,兵工厂又派人到万宁、儋县和临高等地建立分厂。时任厂长陈大新回忆说:“我们的兵工厂有时在村里,有时在山上,有时在船上,有时干脆在战场附近支起摊子,始终跟随部队坚持生产。”

“当天弹壳当天装!”这句口号在大水战斗中叫得最响。战斗打响后,为及时为部队供应弹药,兵工厂将生产线搬到前线。身处战火硝烟,工人们分秒必争地生产子弹。战士们的弹壳一退膛,工人们就立刻捡回来,马不停蹄地换底火、装火药、安装弹头。此外,当地群众还自发组织运输队,到百里外挑来破铜废铁,供手榴弹组开展生产。经历5天4夜激战,琼崖纵队击毙敌军400余人。

战斗结束后,敌军将这座“流动兵工厂”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边对海南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一边跟踪消灭为兵工厂搬运原料的工人和群众。当时,兵工厂一天要转移两三个地方。

人好转移,原料可怎么办?面对复杂严峻形势,该厂党支部决定将炸药和铜铁等原材料藏在桥墩下、埋在稻田里,甚至还在水底建立了一座“地下仓库”。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对海南岛的全面“扫荡”。此时,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琼崖纵队决定精简设备、转移工厂,工人们有时在家中造子弹,有时在船上修枪械,有时在山上制炸药……

为有效抗击日军,琼崖纵队开始转移部队,兵工厂也随之搬到南渡江西岸的儒万山。那时候,制造地雷、子弹所需要的火药和铜铁等原材料极度匮乏,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捡拾敌人的旧弹壳和破弹片,甚至去海边搬运敌人的鱼雷。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纵队兵工厂进一步发展壮大。1948年底,兵工厂已拥有工人300余名。当时,兵工厂不仅能制造步枪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地雷、炸药等10多种弹药,还能修理和组装重机枪等武器。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琼崖纵队兵工厂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也为海南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作为战争年代的产物,琼崖纵队兵工厂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成为一代代中国兵工人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