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清明不仅是个节气,更是祭奠英烈、缅怀先辈的日子。对军队人员来说,每一段英烈故事,每一个红色印记,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指引大家前进的明灯与旗帜。清明节,各部队组织官兵和文职人员以多种形式祭奠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动力,在缅怀先烈中赓续奋斗之志。本期,我们推出一组清明节特别策划,与广大文职人员共勉。
3月底,驻地天气一改前一阵的温暖,两场雨后逐渐清冷。这天一大早,我作为文职人员代表,随队来到华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陵园建于1950年,安放革命烈士228位……”讲解人张顺京一瘸一拐,带着我们走过笔直的道路。道路两旁,大理石墓碑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不知名的小花在墓碑脚下悄然绽放。
今年是张顺京在这里义务守陵的第40年。一次作战中,他被炮弹炸成重伤,战友舍命将他从战场上救下。说起这段往事,他眼里泛起泪花:“我非常怀念牺牲的战友,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穿行在寂静肃穆的陵园中,张顺京对每一位烈士的生平都如数家珍,一一为我们讲解。看着墓碑上的名字,我不禁想到从未见过的大伯——他也是一位革命烈士。
那时我家还在农村,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常年挂着一张烈士证。经过几十年岁月侵蚀,虽然有相框保护,但证书已经破旧不堪,只有鲜红的国徽依然清晰。仔细辨认,能看清“王庆善”“抗日战争”的字样。每到清明节,父亲就会踩着凳子把相框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大伯安葬的烈士陵园祭扫。
听爷爷说,大伯牺牲时年仅19岁。那是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山东地区的日寇仍在负隅顽抗。为了夺取最后胜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青壮年踊跃参军。刚刚成年的大伯也是其中一员。
第二年,附近村庄遭到大股敌人突袭,大伯所在的部队紧急支援。队伍赶到后,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但仅有的一挺机枪发生了故障,他们只能且战且退。敌人越逼越近,眼看形势危急,大伯拖着负伤的身体冲向敌人,拉响了手榴弹……
那次战斗,5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们,县里于同年建立烈士陵园,建塔立碑。
我和大伯素未谋面,但他的故事始终在我记忆中闪光,因为无论哥哥还是我,都是听着大伯的故事长大的。父亲经常对我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像大伯一样上战场。每当提到大伯,村里老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庆善是个英雄!”
去年,我成功考取军队文职人员。得知消息后,母亲立刻打电话给我:“小娃,进了部队好,进了部队好啊!在部队好好干,争取多作贡献。”老家的亲戚也打电话祝贺,并提醒我向大伯看齐。
“先烈业绩辉千古,浩然正气壮华岳。”走出烈士陵园,我的思绪飞向了历史岁月,方志敏、杨靖宇、董存瑞、李向群……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从历史中走来,走到我的心中,融入我的血脉。或许他们离我很远,但他们的精神离我极近。
(王晨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