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凝望一次次归来,聆听一声声呼唤


■本报记者 康子湛 刘 敏

又到一年清明时,叫声英雄泪满襟。

“沈叔叔,我代表您的老战友金万德来看望您了!”3月5日,在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烈墙”前,来自扬州的金向荣女士哽咽着,反复抚摸沈华友烈士的名字,“父亲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金向荣的父亲金万德,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今年98岁。多年来,金万德一直惦记着沈华友和其他几位牺牲战友。让他难以释怀的是——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英烈墙”上始终找不到战友沈华友的名字。

帮战友“归家”,成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最大心愿。历经多年寻找,在多地多部门帮助下,沈华友烈士的事迹得以确认,他的遗孀也被找到了。

今年3月5日,沈华友等21名烈士的名字被补刻到了“英烈墙”上。

漫漫70余年寻找等待,苦苦70多个春秋垂泪相盼。这个清明节前,老兵金万德等到了战友的“归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英烈散落万里山河。神州大地上,这样的“归来”故事又何止千万。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牺牲,有名可考的仅193万余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少烈士牺牲后,遗体只能被迫安葬于山峁沟壑间。历经山河变迁,许多烈士墓碑残损、字迹模糊,渐渐归于无名。

岁月流逝不会湮灭英雄的足迹,历史长河不能冲淡人们对英烈的思念。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寻亲”的队伍行进在路上,一个又一个“归来”的故事屡屡见诸媒体。

循着烈士“归来”的方向望去,那一声声久久不息的呼唤犹如长夜明灯,照亮着烈士们的回家之路。

让英烈“音容常在”,那是亲友眼含泪光的呼唤——

“我的儿啊!”虎年春节前夕,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王焯冉民兵连”会议室内,烈士王焯冉的母亲杨素香眼含泪光,长满老茧的手反复摩挲着一幅画像。画像里,年轻的王焯冉笑容灿烂,音容宛在。

这是此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军号”移动旗舰客户端发起的一场慰问活动,他们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肖像绘制成写实漫画,让英烈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回到家人身边。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一场名为“英烈面孔——为革命先烈画像”的活动中,100余位牺牲烈士的容颜以画像方式再现。

拿到父亲的画像,秦厚美紧紧抱在怀中泣不成声,这是她7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样子。她的父亲秦忠富生前是一名志愿军战士,1951年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少个清明时节,秦厚美只能遥望夜空,却不知该朝何方祭拜,眼前该浮现何种面容。70余年的等待与思念,如今终于有了具象的寄托。

帮英烈“魂归故里”,那是人民深情难忘的表白——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教场村,曾是抗日根据地。多年来,5位老人在这里建了一座烈士陵园。他们踏遍山山水水,寻访散葬在荒山野岭的抗战烈士遗骸,先后收集安葬了38位散落于山沟坡梁的烈士遗骸。

寻找的路上不乏“同行人”。在山西省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翻越大山,背八路军烈士遗骸下山安葬;在辽宁省台安县,退休职工杨宁十几年栉风沐雨,足迹遍布8个省份,帮助413位烈士找到亲属;为帮助牺牲在河北省平山县会口村的杜伯华烈士寻亲,退役军人高文元自筹经费千里奔波,找到烈士的亲侄女……

迎英烈“踏云归来”,那是国家掷地有声的诺言——

2014年至今,祖国先后迎回八批共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并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也是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国家每年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各地举办公祭仪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的公布施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取得关键成效,烈士纪念设施成为纪念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主阵地。

2021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新媒体手段帮助烈士寻亲。

近年来,伴随着烈士褒扬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氛围愈加浓厚,“归来”的故事正越来越多。

每一次“归来”,都是对先烈的告慰,一同归来的,还有那穿透时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归来”早已超越了血脉亲情层面的含义,有了更为永恒的精神价值。

诗人泰戈尔曾经深情吟唱:“让生者有那永恒的爱,让逝者有那不朽的名。”毫无疑问,精神的追寻甚至决定一个民族能够走多远。一个民族,如果任由英雄的墓冢掩盖在荒烟蔓草里,那么这个民族的情感底色是苍白的,精神家园也是荒芜的。

凝望一次次归来,聆听一声声呼唤。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时节,让我们共同守望更多的“归来”。

魂兮归来,是为永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