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万石植物园太平岩,有个海云洞,石壁刻有“郑延平郡王读书处”,也叫郑成功“读书洞”。郑成功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在戎马倥偬之中,仍不忘读书,常率子郑经、郑聪在海云洞攻读,议论天下大事,筹划收复台湾攻略。
在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
在笔者印象里,还有山东肥城云蒙山的孙膑读书处、浙江桐乡大麻镇的王阳明读书处、四川射洪金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等等。细细琢磨,发现这些读书处的主人有着共同特点:都功勋卓越,建树不凡;都武能定邦,文能治国,或曰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是对一名军人的高度评价。人们由此会想到孙武、吴起、周瑜、谢安、岳飞、戚继光、郑成功、袁崇焕等历史名将。他们不仅武艺出众,能打胜仗,而且文才过人,腹有良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书写了一篇篇气势磅礴的瑰丽华章,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威武大剧,留下了一个个历史美谈。
在军言军,军人第一要务是爱军习武,鏖战沙场,这无可置疑。但一名军人如果只长于战场拼杀、冲锋陷阵,而短于谋略算计,不会运筹帷幄,那就叫有勇无谋,不堪大用。孙权手下将军吕蒙,作战勇猛,锐不可当,但文化有欠,见识浅薄。后来他听从孙权劝告,闭门苦读,手不释卷,进步神速。一次,他和学识丰富的大臣鲁肃闲谈,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不禁让鲁肃大吃一惊,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你如今已是饱学之士,不再是那个只会打打杀杀的吴下阿蒙”。后来,吕蒙成了东吴的一代名将,其发愤勤学的事迹,也成为以文补武、笃志力学的佳话。
军人贵在文武双全,也难在文武双全。一名军人如果只有匹夫之勇,作用就会明显受限,或会因短见薄识而错失战机。而一名具备文韬武略的军人,那就思维多元、手段多样,或会成为打赢的关键。韩信的剑术不错,但最多不过以一当十,可当他有了指挥打仗的谋略,领兵布阵的本事,就能当百万兵的统帅,攻必克、守必固。
能文能武也被称为儒将,他们除了能打仗,懂计谋,有的还能吟诗填词,著书立说,将军人的豪放勇猛变成诗词文赋,留给后世,成为军旅文化的宝贵财富和不可多得的历史典籍。孙武的《孙子兵法》、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
毛泽东有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读书有治愚、益智之功,有长见识、广思路之效。此外,还能学技能、增本事,丰富思想、陶冶情操。这般好事上哪里去找?诚如郑成功所言,“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军人与读书、学习与胜利就这样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文武之道,相得益彰。如果说武艺技能要靠练兵场上的刻苦训练、认真打磨,文才韬略则要靠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思考积累。刘伯承元帅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作战和工作的间隙都用来读书。看书的时间长了,右眼的假眼球把眼眶磨得生疼,他就把假眼球取出来接着看。邓小平赞誉他是“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陈毅称其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历史和现实也一再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学习与否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对于军人而言,能否赢得学习革命,决定能否赢得军事革命;能否打赢“书桌上的战争”,决定能否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唯有通过持续学习、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以学强能,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