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时间记录变革,时间见证伟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自今日起,本版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推出“伟大变革”系列报道,通过聚焦各地各领域的巨大变迁,展现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推进变革的生动实践,凝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扬帆奋进的强大力量。
“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习主席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关切询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情况。
“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展示了“悬崖村”今昔对比的两张照片——万丈陡壁上,曾经摇摇欲坠的藤梯已经换成直入云霄的钢梯。一些村民搬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山上建起了民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今天的‘悬崖村’已经闻名全国。让‘悬崖村’闻名的不只是这里的藤梯,还有‘悬崖村’发生的改变。”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报告文学《悬崖村》,荣获第1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在获奖陈词中这样说道,“透过‘悬崖村’,可以看见凉山彝区幸福的未来。”
2020年11月16日,恰逢彝历新年,家住沐恩邸社区的“悬崖村”易地搬迁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围着火塘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就在第二天,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昭觉县等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省贫困县全部清零。
作为原“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州,书写了“悬崖之上”的人间奇迹,走出一条感动中国的“无穷之路”。
一场改变命运的迁徙
挪出穷窝跨进全面小康
“羡慕。”近几年,每次休假返乡探亲,家住凉山州西昌市安哈镇的火箭军某部营长沙子呷,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常用这两个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小时候,刚会走路就学会了骑马、放牛放羊。上学后,很多同学不得不背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到教室,基本上每天只能上一两节课。”那时的沙子呷觉得,坐在整洁的教室里心无旁骛听老师讲课,是最幸福的事情。
如今,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适龄儿童100%入学。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一切变化,离不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村民们陆续搬迁下山,在镇中心的集中安置点定居。一条“不亚于高速公路”的国道直达安哈镇,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还有人选择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山上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2015年,党和国家将易地搬迁列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
从藤梯、钢梯到楼梯,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州集中了四川省70%的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7.4万户、35.32万名村民集体搬迁,人数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8%。从山上到山下,从村民到居民,这场改变命运的大迁徙,开启了贫困村民的新生活,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全方位变化。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悬崖村”,村民搬迁后,山上村庄原址启动旅游开发,空置的土坯房改造为现代民宿,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昭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排排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种植着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集保温、通风、供暖于一体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喜德县依洛乡巴格村,村民罗布尔古到广东省佛山市一家汽车制造厂务工,从农民成为现代企业的技术工人……
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对于大凉山来说又是一次重生式的改变,昂扬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条微光汇聚的星河
手挽着手托举幸福生活
点滴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
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内,有一面星光墙。8万余名扶贫干部的名字,在屏幕上流动、闪烁。星光墙的一侧,还有一面手印墙,留下了扶贫干部的一双双手印。
凉山州综合帮扶队队员张宇将双手按在操作台上,前方屏幕立刻出现了他的个人信息和工作照片。“这些场景恍如昨天。能亲身参与、亲眼见证凉山巨变,是我一生难忘的宝贵记忆和精神财富。”据统计,脱贫攻坚期间,共有5800余名州外帮扶干部扎根凉山,7万余名州内帮扶干部下沉一线。
对于凉山州的脱贫攻坚,曾有人这样比喻:“其他地区的扶贫,就像一件衣服破了几个洞,一针一线补好就行。但凉山这件‘衣服’全是洞,一个连着一个,怎么补?”
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冲锋,绝不是依靠一人一地的力量就能取得胜利。“梭梭拉打”,彝语中意为“长满杉树的山谷”。独木不成林,来自各方的力量汇聚于一点,方能形成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
前几天,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前往他定点帮扶的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参加村民大会。返程前,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兵拉着布哈的手,一直把他送到村口。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武警部队官兵的共同推动下,已有5家企业与该村签订合作协议,对天府黑兔、乌金猪、苦荞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助力农产品“出山”走向广阔的市场。
全军帮扶的4100个贫困村中,金阳县岩头村是最后一批通过脱贫验收的村庄之一。地处大凉山以南、金沙江以北,却“看见江水喝不着”,缺水问题始终困扰村民的生产生活。2020年底,四川省军区出资,凉山军分区和金阳县军地联动,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长13.41公里、落差接近1000米的引水工程竣工,近500名村民终于享受到“清冽泉水家中来”的美好生活。
举国同心,合力攻坚。脱贫攻坚的“战旗”下,集合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帮扶队伍,汇聚起向贫困宣战的磅礴力量。
2016年“国企入凉”活动启动,中央在川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进入凉山脱贫攻坚主战场。同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523家民营企业和民间商会、协会加入凉山脱贫攻坚队伍。广东省佛山市对口帮扶凉山州,浙江省湖州市结对帮扶木里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凉山的农特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来自长三角的茶苗扎根在西南地区的田野间……
一场与国际接轨的盛宴
文旅为笔描绘凉山新貌
今年春晚艳惊四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西部地区首演地点选在凉山州西昌市;大凉山原生歌集《赶集》,将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彝族高腔、民间说唱在露天剧场唱响……2021年岁末开幕的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给当地群众送上一场场文化盛宴,也让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的大凉山,以全新面貌呈现在台前。
大凉山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从前的大凉山,总是与“深度贫困”连在一起。2021年,凉山州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融合发展文旅首位产业”写入纲要。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大凉山这个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及其强大的IP效应愈发凸显。
“戏剧节就像一匹马,能够拉动整个凉山州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有了戏剧节的牵引,整个文旅产业就‘跑’起来了。”凉山一家文旅企业负责人说。第三届戏剧节不仅票房收入比上年增加20%,还配套推出7条“戏游大凉山”主题旅游线路,开发相关文创衍生产品,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来源。“一家剧团去外地演出,就可能吸引来两个旅行团,这就形成了发展文化旅游的路径。”
小桥流水、高山草甸、彝家民居……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生态+”助力发展,文旅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在大凉山,曾经隐藏在大山褶皱中的一个个乡村,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
上图:新成昆铁路云南昆明至四川攀枝花段、攀枝花至西昌段陆续开通,复兴号动车组开进大凉山。图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行的首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彝族歌手在表演节目。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下图: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今年,我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
■重庆市武隆区凤来乡高寿村村民 王世武
“老王,最近农家乐的生意怎么样啊?”
“最近天气好,游客越来越多,忙得不得了!”
“你的入党申请书我看到啦,这几天党支部会专门找你谈话的。”
几天前,在回家的路上,高寿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华杰迎面走来。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到光荣,又有点紧张。
我叫王世武,是土生土长的高寿村人,今年是我回村创业的第二年。1993年,由于家里太穷,我咬牙卖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打着赤脚一路辗转到城里打工。经过10多年的打拼,我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没想到家乡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2015年,母亲在电话里高兴地说,村子里来了一队解放军。他们给村里修了路,引来了自来水,还请来医生给老人们看病。“现在家门口都有水泥路了!”听到母亲的笑声,我很开心。
2020年,高寿村整村脱贫。春节期间,我回村探望父母,看到不少人家里都修了新院坝,盖起新房子。来到村党支部,看到一群穿着迷彩服的人和村干部一道走出会议室。村支书张国映介绍说,穿迷彩服的人是武隆区人武部的官兵,每个月他们都会来村里,和党员们一起商量村子的发展规划。
2021年8月,我再次回到家里。与光秃秃的冬日不同,夏天的高寿村桃树满山,美得像一幅画。看到村民罗长会正在摘桃子,我上前问:“村里什么时候开始种桃树了?”
“这是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引进的桃树种植项目。”罗长会说,人武部邀请地方农技专家实地调研,最终与村党支部共同研究决定引进桃树种植项目。
起初一些村民担心收益不高,人武部就出资购买优质桃苗,组织党员和民兵带头种植。罗长会就是最早站出来种植桃树的党员之一。
我看到村党支部的事务公开栏上,专门开设了党员先锋示范户评比专栏,罗长会的名字就在上面。“身为党员就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个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他说。
母亲一直劝我:“儿子,回家吧。外面千好万好,都没有家里好。”村党支部副书记叶淑会也鼓励我:“回来放心大胆干,村党支部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去年10月,我回村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有几千元,全家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今年元旦刚过,我第一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对张国映说:“看到村党支部带着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想加入党员队伍,为群众干点实事,为家乡作点自己的贡献!”
(赵晓菡、汤琳钰、本报特约记者 左庆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