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体系视界越过“一树之高”


■本报记者 陈典宏 李浩然 通讯员 许浩杰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组织飞行训练,一群战鹰掠过树梢。侯向坤摄

编者按

新年伊始,习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这是习主席连续第五年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树立了大抓军事训练的鲜明导向,吹响了练兵备战的时代号角。

强军重任在肩,百炼方能成钢。全军官兵只有时刻牢记战斗队职能,苦练技能不停歇,履职尽责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方能练就制胜强敌的硬功夫,当好强军打赢的“刀尖子”,以昂扬精神面貌和一流练兵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从今天起,本版开设“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开训动员令·新闻调查”专栏,深入练兵一线,展开新闻调查,呈现广大官兵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奋力推进训练转型的生动景象。敬请关注。

一道选择题的体系“妙解”,让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与某特战旅携手展开的一场演练,打出了新境界——

一树之高,铁翼飞旋,特战队员乘战机向预定地域快速突击。机敏的飞行员周琦突然发现“敌”潜藏目标……

触手可及,战果诱人。短暂思索后,周琦并未驾驶战机迎面打击,而是迅速打开“鹰眼”,定位“敌”阵地位置,利用信息系统发送坐标,呼叫地面先遣力量支援,攻击“敌”目标……

空中呼叫地面支援,这是一种可贵的体系用兵谋略。今日演兵场上看似不寻常的这一幕,在该旅飞行员眼中,已是寻常事。

随着实战化练兵走向深入,陆航力量加速融入体系“大棋局”。如今,在这个旅,不少领域有了极具开创意义的“第一次”。从低空突防到红蓝对抗,从空地协同到联合作战,思维“风暴”不断刮起。

“一树之高”,直观描述了直升机的战术空间。然而身处体系之中,“矛”之可以为“盾”,“盾”之可以为“矛”,皆因战场不同而变化万千。

“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再看已截然不同。”正如该旅一位领导所感慨,今天,陆航雄鹰正擦亮“体系之眼”,打开全新视界,突破思维观念、战术战法、时间空间的局限,越过“一树之高”,向着更为广阔的战场。

主角·配角

既“抬头看天”又“低头看地”,体系思维的威力逐渐呈现

春意盎然,一缕暖阳透过窗户,投射在某直升机营营长王瑞雪的脸上。飞行教室内,他正随全营飞行员开展特战兵种理论学习。

相比以往口若悬河“激扬文字”,今天的王瑞雪有些安静。课堂上的主角,是一墙之隔的某特战旅教员。

“今天的‘角色换位’,不仅是为了学习兵种知识,更是为了把体系思维牢牢刻进官兵心中。”王瑞雪说,过去在大家印象里,飞行才是飞行员的“主业”,只要身在蓝天,飞行员就是光环加身的“主角”。殊不知,身处体系中,根本没有“主角”“配角”以及“主业”“副业”之分。

这番透彻的认识,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前的一次演练,王瑞雪和战友们只顾痛快地完成打击任务,未曾想战机编队太过深入“敌”阵,导致支援地面行动迟滞,因小失大影响了整个战局。

在当时,这并非个别现象。改革调整以来,陆航向战奋飞,由支援辅助型向主战主用型跨越。然而,飞行员“单打独斗”的“主角”思维,一定程度上导致空地演练“貌合神离”。

一次协同训练,一名飞行员手拿地面部队提供的作战地图,半天没找到指定地点坐标,差点贻误战机,依赖地面引导才摆脱困局。

“双方使用的作战地图格式不一,地面官兵使用的是直角坐标,飞行员惯用经纬度,战场上的‘南腔北调’,难以形成‘空地一体’的‘大合唱’。”某直升机营营长郑丹对此深有感触,“飞行员听不懂地面官兵的‘方言’,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根子上却是体系意识薄弱、融合观念不强。”

演练中的“切肤之痛”,倒逼飞行员转变“以我为主”的“主角”观念,不断加强“队友”意识和“配合”意识。

此后,每场演练,该旅都主动要求在“中军帐”内设置陆航指挥席位,便于随时调整部署;每场“战斗”前,他们都要求飞行员提前了解地面部队的作战意图、战斗背景。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这是一步大的跨越。然而,“懂配合”并不意味着能做“好搭档”,按部就班,并非一定能转化为高效的战斗力。

一场演练,该旅出动运输直升机参加机降行动,飞行员驾驶战机护送特战队员到达预定地域,却被“敌”地面部队团团围住,机降分队“全军覆没”。沙场复盘检讨,矛头直指运输编队缺少武装直升机护航。

“一直以来,大家已习惯了在行动前被告知需求,不会主动考虑作战细节。”前事之鉴,使该旅官兵再次省察:单一兵种主导的战场一去不复返,不仅要剥离“包打天下”的“主角”惯性,更要破除头脑中“当配角”的思维观念,既要“抬头看天”,也必须“低头看地”,把自身发展融入到体系的“大棋盘”中。

对症下药,该旅派出多批飞行员到兄弟部队“取经”,学习空军、海军以及防空、特战等多军兵种装备和技战术知识。结合演练等时机,他们邀请雷达尖兵、火炮炮长、特战队员走进陆航讲堂,引领飞行员思维观念升级。

对手·队友

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不难,难的是创出适应体系的新“剑法”

南国春日,万物勃发。仰望蔚蓝的天空,铁翼飞旋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却只能看到零星几架直升机的身影。

手指前方蜿蜒的群山和高大树木,该旅某营营长王远嵩解释说:“大机群出没,极易引起对手警觉,为避免暴露整个战术行动,大部分直升机藏匿于山谷间超低空飞行。”

“这种经验教训,是我们近几年与防空兵部队开展对抗中得来的。”王营长告诉记者,虽然在平时演训中,他们与防空兵常以“对手”身份切磋“武艺”,但从构筑防御体系的意义上来说,这对“天敌”却是货真价实的“队友”。

“‘对手’可以成‘队友’,‘队友’亦可能变‘对手’,这只是一种战术形式,或者说一种组训模式的体现。我们对抗和协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能力的融合。”该旅飞行教员鲍云羚说,“只有把不同作战平台、作战要素、力量体系有效统筹起来,才能形成体系制胜优势。”

“‘融合’二字,‘合’是形式,‘融’是关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亲身经历的场景,至今还在鲍云羚的脑海里盘旋——

一次综合演练,鲍云羚驾驶某新型战机精彩亮相。然而,接踵而至的一次体系对抗中,他率领的空中分队却“有劲使不出”,低空突防时,总是难逃地面雷达的“眼睛”。

走下战机,鲍云羚懊悔不已:战斗中,他所在的空中分队虽与地面力量有意识地进行了配合,但因通联不畅和战法不兼容,协同效果始终不理想。

“虽有新装备,却没能实现良好的协同,怎能御敌于沙场?”事后,鲍云羚感慨地说,新装备自身形成战斗力不难,难的是怎样建立适应体系的新“剑法”。

鲍云羚的经历,让该旅飞行员们醒悟,一套战术战法,要用之于战,必须放到多个军兵种共融共生的体系中思考和淬炼。这种淬火,是将战斗力标准立于体系的“峰巅”,以此引领和推动战争预实践,才能决战决胜。

破除体系练兵中“联”的短板、“通”的弱项,该旅与多支其他军兵种部队一道,一步步打通情报链、指控链、火力链,将理论探索和试训实践、装备挖潜与运用创新、研究性演练与实战化检验相结合,对空地协同指控编组、协同规则、空地通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实践。

没想到,多年后的一场演习,该旅曾经的“折戟之地”再次热闹起来。蓝天之上,数十架战鹰在指定空域集结后,根据不同的作战功能,形成一个个随调随用的作战单元,与地面火炮、雷达等灵活组成“侦察”“突击”等若干模块。

剑还是那把剑,剑法早已不同。随着空中侦察模块传来“敌”方位信息,火力突击模块在空中警戒模块的掩护下迅速前出,战机蛇形机动、跃升俯冲,扑向“敌”炮阵地,一举“摧毁”目标。

“力量组合是军事家杯中的鸡尾酒。”谈到这,特级飞行员、旅长孙焰打了一个浪漫的比喻——不同军兵种就像钢琴弹奏出的不同音符,音符是有限的,但组合却是无穷的,每个音符在乐谱中本没有固定的位置,只有每个音符不断消除在乐谱中的“盲区”,才能协奏出美妙的音乐。

时间·空间

联智联训更“联心”,催生出共同的体系情怀和更深远的练兵图景

“火力覆盖,容易误伤位于纵深的地面官兵”“平坦开阔的地域有利于机降,却让特战队员置身险境”……新春,空军、特战、合成等多个军兵种的数十位官兵齐聚“云”上,通过视频连线,与该旅官兵集智交流,大家就体系训练问题,提出10多条意见建议。

数日后,一场综合演练中,该旅飞行员根据这些建议,在蓝天之上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取得一批战果。

“此战得胜,‘编外军师’功不可没!”该旅飞行参谋肖洒介绍,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演进,单靠联演联训、比武竞赛越来越难以支撑体系练兵的“联智”需要,旅队积极拓宽交流渠道,主动与兄弟单位共享资源,建起以陆航飞行员为主体、多兵种官兵加盟的“联合智囊群”,孵化出一个“打赢共同体”。

“智谋”联合,打开陆航雄鹰新视界。近年来,大到跨区演习、国际联训,小到战备拉动、夜战夜训,都成为“联合智囊群”的主战场。从组训议训到课题攻关,从战法创新到战场设计,“编外军师”在幕后献计献策,“联智”时间成倍增长,使该旅体系练兵的“盲区”越来越少,体系“智谋”和体系用兵能力越来越强——

南国某地,该旅与防空兵展开对抗。锁定与摆脱、合击与突围……一阵接一阵,一计连一计,练得酣畅淋漓,低空突防、火力突击等多项训练内容得到检验和打磨。

东南某地,该旅与空军某部联手“砺剑”。新型武装直升机和先进的空军战斗机强强联合,共同探索某一任务背景下的火力打击招法。

从空气稀薄的高原到风急浪涌的海上,从高温湿热的南国丛林到气候严寒的塞北大漠……该旅飞行员驾驶战机,一次次突破“一树之高”的空间限制,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

在这里,“主业”有了新解。近年来,该旅把诸军兵种理论学习和其他体系训练内容规划到飞行员基础飞行训练阶段当中,从起步开始就打牢体系之基,造就了一批具有体系意识和作战能力的战场“新秀”。

在这里,“王牌”有了新定义。去年金秋,该旅组织红蓝对抗演练。蓝天之上,数十名“王牌”飞行员展开激烈角逐。红方一名飞行员沉溺于空中决斗后,落入蓝方体系作战“陷阱”。纵观全局,“走单骑”“独角戏”正逐渐被战场淘汰,“一体联动”成为演练新景观。

联智联训更“联心”,正在催生一种共同的体系情怀和更深远的练兵图景,并演化出这样一种共识:共赴战场、联合打赢。

体系磨砺铸就精兵劲旅

■朱 江

仗要联合打,兵要体系练。1月4日,习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2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要求全军大力推进体系练兵。

秉纲而目自张。从“大抓体系对抗训练”到“突出体系练兵”,从“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和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到今年的“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学习近几年的开训动员令,习主席对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的高度重视,为全军推进实战化训练提供了重要遵循。近些年,全军加紧转变练兵模式、变革训练方式,立起了练体系、体系练的鲜明导向,官兵体系思维、联合意识明显增强。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未来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无论装备有多先进,战法有多高超,脱离了体系的单一军兵种难以主宰战场,任何作战行动都离不开作战体系的支撑。体系聚能、联合释能,已成为新的胜战机理。

纵观近些年的世界战事,胜出一方无不依靠作战力量的集体整合、作战单元的相互配合、作战要素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体系用兵的谋略越高超,就越能掌握战场主动权,体系用兵的能力越强,制胜的把握就越大。

如果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满足于搞单一要素的单打独斗,始终围着作战力量的机械组合、作战效能的物理叠加打转转,在未来战场上就很难有胜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系思维是拂动练兵备战领域百花齐放的一场“春风”。身处大“棋局”,官兵必须主动跳出“兵种思维”“军种思维”,牢固确立体系支撑、联合制胜的思维,习惯在体系中认识和定位自身,并在体系下充分认识其他作战要素,将体系练兵的理念不断渗透于现行训练体制中,才能更好嵌入其中、服务体系作战,做到形合神聚,不断优化体系作战的聚合效能。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体系练兵,在剥离各军兵种固有习惯、创新训练模式的同时,更须熔铸共同的价值观。多军兵种共同参与体系练兵,互为条件训练、体系对抗演练,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起训、一起练,还要以体系融入度和贡献率为标准推进各项建设,以此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在根子上实现从“浅联”向“深联”、从“形联”到“神联”的跨越。唯如此,才能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