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船·初心


■丁晓平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只小船。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说起红船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在浙江嘉兴,有这样一位女中学生与红船的故事,震撼人心却又鲜为人知。

事情还得从一封信说起。1990年4月12日,嘉兴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一封听众来信。信中写道:“编辑同志:您好!今天,我在早上听了你们所播得(的)新闻,其中有一段新闻,关于我市南湖纪念馆的事后,我想:我做(作)为嘉兴市民中的一员,应该也出一份力。我虽然只有5元钱,但这也表示了我对嘉兴的一种感情。可由于我不知道南湖纪念馆的正确地址,因此,请您转交给有关建设南湖纪念馆的机关。我在此深深地感谢你们!祝:你们的新闻更上一层楼一帆风顺!”

信是两天前的4月10日写的,信中确实夹了5元人民币。从署名的信息来看,可以判定来信人是一名姓于的中学生,其他一概不知。嘉兴人民广播电台将这封信连同5元钱一起转交给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办。但这名中学生到底是谁呢?

“好新闻来了!”嘉兴人民广播电台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立即派出记者韩福根进行调查采访。从哪里着手呢?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记者挖掘新闻的脚步。韩福根从这封没有署名的信上下功夫。经过琢磨,他还是发现了蛛丝马迹——这封信是写在一张印有“嘉兴市中华化工总厂”的信笺上。由此可见,这名中学生或许与这家化工厂有联系,有可能是有家人或亲戚在这里上班。重要的是,这封信的落款为“中学生:于××”。尽管捐款人隐藏了自己的名字,但留下了姓氏,这就缩小了搜索范围。经查,中华化工总厂位于大桥镇,而大桥镇只有一所中学,就是大桥中学。这么一分析,线索就有了。于是,韩福根赶紧行动,背起采访包、带上录音设备来到了大桥中学。

因为自己是大桥人,韩福根对家乡的里里外外都比较熟悉。嘉兴市中华化工总厂就坐落在大桥镇的中华村,而姓于的人家也都集中在一个名叫夏义浜的村子里。韩福根先是到夏义浜找村干部走访了一圈,看看谁家有孩子在大桥中学读书,谁家有大人在化工厂上班。接着,他来到大桥中学,经过调查核实,终于锁定了一个名叫于群芳的初一女学生。为了不出差错,韩福根先让校长和班主任悄悄地去问一问,打听一下于群芳是否给嘉兴人民广播电台写过一封信。

这一问,真的问对了,要找的这个匿名捐款的中学生就是于群芳(现名于群芬)。那一年,她才13岁……

小小年纪的于群芳怎么想着要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呢?时隔30年,经过辗转寻找,笔者在嘉兴市第二幼儿园见到了她。朴朴素素,大大方方,彬彬有礼,这是于群芳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嘉兴市卫校,1994年在卫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毕业后分配到幼儿园当保健师。说起30年前的往事,文文静静的于群芳十分腼腆地笑了。

回到1990年,4月10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这天早晨,鸡叫了,天亮了,晨曦如雾,炊烟袅袅。13岁的于群芳早早地起了床,麻麻利利地帮妈妈做早饭,吃完饭后再去上学。像往常一样,做饭的时候,她喜欢听广播。这天早晨,她无意间听到了嘉兴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一则新闻,大意是说要新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希望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的支持。

于群芳听了,怦然心动,感觉作为南湖儿女应该为南湖革命纪念馆做点什么。尽管自己还从来没有去过南湖,更从未走进过纪念馆的大门。吃过早饭,她上学去了。但这件事儿,她一直惦记在心里,好像农民在地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下午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她伏在饭桌上做作业,妈妈坐在桌边给哥哥织毛衣。

做完作业,于群芳抬起头来,小声地说:“妈妈,我有一件事要跟您说。”

“什么事?”

“听说南湖革命纪念馆要建一个新馆,我想给他们捐一点钱。”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校发通知了?”

“没有。是我早上做饭时,从广播里听到的。”

“哦,你怎么要捐钱给他们?”

“听奶奶说,我们家过去很苦,现在过上好日子了,要感谢共产党。爸爸小时候,8岁了,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也没有吃的,吃榆树皮,连大便都拉不下来。现在我们家虽然也没钱,但每个周末,我和哥哥都能吃上肉。”

“你想捐多少?”

“5元钱。”

“你想捐就捐吧。”

“可是,妈妈,我的零花钱……”其实,那时候于群芳平常也没有零花钱。这些钱都是她每次买笔、买作业本等文具用品剩下来的钱,父母也都允许她留下来作为零花钱。于是,她就用旧毛线编织了一个袋子,把这些硬币零钱积攒了起来。

“你有多少钱?”

于群芳起身拿来自己用毛线编织的“储蓄罐”,在妈妈面前晃了晃,笑着说:“妈妈,我就这么多。”

“拿出来数一数。”

“哗啦——”一声,于群芳把硬币倒在了桌子上,1分、2分、5分……1毛、2毛、3毛……1元、2元、3元……一口气数下来,才3元多一点儿。数完了,她睁着眼睛,呆呆地看着妈妈。

“你看着我干吗?是不是想让我把剩下的给你补上。”妈妈笑着问道。

于群芳点点头,眼睛里散发着渴望的光芒。屋顶的白炽灯泡似乎更亮了一些。灯光映照着她稚嫩的脸庞,仿佛在上面涂上了一层金色。

“我想问你,你怎么捐给他们?”

“我想好了,到邮局寄给广播电台,让他们转给建设南湖纪念馆的机关。”

“这么多硬币,怎么寄?”

“妈妈,我想把我积攒的硬币都给您,您给我一张5元钱纸币。这样,我可以给他们写封信,把这5元钱夹在里面寄给他们。”

这时,外出做泥瓦工的父亲回家了,听了女儿要捐款的事,憨憨地笑着说:“妈妈答应你了,说明你这是在办正经事,我支持,缺的那点钱我来垫上。”

听了父亲的话,女儿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于群芳从在嘉兴市中华化工总厂跑外销的叔叔那里要来一张信笺,当晚就写好了这封“匿名信”。第二天一早,小姑娘揣着信,像一只小喜鹊一样蹦蹦跳跳地直接向镇上的邮电局奔去。寄完信,她高高兴兴地去学校安安心心地上课了,感到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

于群芳没有告诉老师,也没有告诉同学。信和钱都寄出了,于群芳的心中多了一个秘密,也多了一丝担心,那就是信丢失了该怎么办?要知道,5元钱,对当时的她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时候,她和哥哥上学,一日三餐大多是就着妈妈腌制的咸菜下饭,家里只有周末才去镇上买一次新鲜蔬菜和肉类打牙祭。

现在,嘉兴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找上门来了,本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件事儿的于群芳终于瞒不住了,一时间成了大桥中学和中华村的“新闻人物”。13岁的于群芳,小小年纪,十分淡定,一点儿也没感觉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因为她的目的和动机本来就简简单单、十分纯粹。她始终记得奶奶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幸福的家。”

现在,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为她感到高兴。村里的老年人见到于群芳的父亲都忍不住地夸奖说:“哇!春观的女儿蛮厉害的!”父亲在村子里做人做事一直非常低调,这一次女儿给他增了光,他的脸上满是欣慰。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群芳成为第一个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的人。一个13岁的女中学生为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捐了5元钱,这则新闻在嘉兴引起极大震动。经过报纸、广播迅速、及时的大力宣传,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街头巷尾的热议,也引起嘉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年6月,嘉兴市委书记专门召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联等15个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在联席会上,市委书记说:“建设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如果由财政来承担,我们嘉兴完全承担得起。但是,我的想法是,我们不仅要把这个新馆建成、建好,而且还要通过建馆这件事,对我们嘉兴广大的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党性教育。像大桥中学的一位中学生捐了5元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小孩子给我们大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贡献智慧。最后,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共同发起“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联合向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发出倡议,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系列教育,为修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出资出力。随后,中共嘉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召开“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动员大会。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7月15日,新华社播发了专稿《嘉兴拉开“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序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迅速得到了全市党员干部和全体市民的广泛响应,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从党内到党外,从年逾古稀的革命老人到好学上进的少年儿童,从南湖之滨的嘉兴人到祖国各地的热心人,纷纷自愿、自觉地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至7月31日,捐款金额就达104.6万元。8月2日,远居北京的中共一大的见证者王会悟老人也给嘉兴写来一封信,并附上100元捐款。其间,嘉兴市委组织了“嘉兴地方党史巡回报告团”,到市级机关及各县(市、区)开展巡回报告,直接听众 8000 多人;开展了“嘉兴精神”大讨论、“立事立项”(办好一件实事,完成一个项目)等活动;编辑出版了《南湖魂》《中共嘉兴党史纪事》等书籍,拍摄了《烟雨风云》电视片。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依然留在嘉兴人今天的记忆里——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听到消息后,第一个送来捐款116 元;一对年轻的父母,把原本置办儿子周岁生日喜宴的100元钱,再添上7.19元(寓意儿子的出生日期),以儿子的名义捐献;小学2年级学生薛亮手捧“大肥猪”储蓄罐来了,把从幼儿园就开始储存的零花钱全部捐献;嘉兴绢纺厂退休女职工林晓秀把调级以后补发的120元工资送到筹建办;海宁市盐仓海涂朱国尧等4位养猪农民为了“表心意”,共捐献650元;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来了400多名少先队员,他们献上了用零花钱和收集废品换得的钱买来的400多块红砖和267.12元捐款,并一一在红砖上写下了自己的誓言……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几乎所有人都捐了100元,可是当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个人踊跃捐款的同时,嘉兴的企业也慷慨解囊。家具厂捐来各式家具,钟表厂捐献特制大钟,电扇厂捐了电扇,电冰箱厂捐了冰箱,钢管厂捐了价值5000元的钢管……截至1990年底,在“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参与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的嘉兴市民超过26万人,捐款总额达到3260947元。其中,个人捐款占45%以上,捐款100元以上的个人有1870多人,捐款的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92.6%,捐款5000元以上的单位有260多家。

平平淡淡才是真。历史的确没有忘记这个当年只有13岁的小姑娘,嘉兴人始终把尊敬的目光投给她。1990年9月13日,第二代南湖革命纪念馆奠基典礼在南湖渡口旁举行。第一个捐款的于群芳也应邀参加了奠基典礼。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南湖,终于看到了南湖的模样。面对记者的采访,于群芳笑着说:“我捐5元钱,就是为了表达我的一份心意,很简单的,就是发自内心的。作为南湖儿女,我的心意尽到了。这就是我的初心吧。”

第二年6月25日,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在南湖之滨隆重举行。这是嘉兴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集资兴建的一座历史性建筑,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热情关注,载入了史册。南湖儿女用一颗红心凝聚起了一座信仰的丰碑,高高耸立在纪念馆屋顶之上的金灿灿的党徽,正是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最美的明证和表达。新馆建成不久,也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捐款人。这一次,于群芳是随工作单位嘉兴市第二幼儿园集体组织来参观学习的,这也是她第一次走进由她捐献5元钱“发起”建成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展厅一个拐角处的玻璃展柜中,她看到了当年自己写给嘉兴人民广播电台的那封信。那一刻,她至今还记得:“没想到自己当时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和许多革命先烈的资料一起,被纪念馆当作文物珍藏起来,我一个人在心里穷激动,没有告诉其他同事。”她要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中,平平淡淡地过普普通通的日子。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2005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进行第三代馆的建设,于群芳以特殊党费的名义捐款500元,表达自己的心意。2008年,于群芳带着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儿子来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这是儿子第一次来。在展柜中,她又看到了自己写的那封信。这一次,她没有隐瞒儿子,悄悄地把自己的故事跟儿子一五一十地说了。不是为了在儿子面前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在儿子心中播下一颗信仰的种子。言传身教,她要把特别的爱送给儿子。这就是爱的教育,也是爱的真谛。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听了之后,开心又自豪地大声说:“妈妈,您怎么这么厉害的啦!我要向您学习。”

听了儿子的话,那一刻,于群芳被一股巨大的暖流包围,打心底里体会到一种深沉的骄傲和幸福。这是一个母亲的骄傲,这是一个母亲的幸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