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全国公益电影‘时代楷模’主题影片展映”活动在各地启动。本次展映活动中共有《李保国》《黄大年》《刘伦堂》《老阿姨》《喜盈代村》《天渠》《守边人》《秀美人生》《八步沙》等16部电影参与公映。这些作品以小故事书写大情怀,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对人物奋斗历程的真实还原和生动演绎,唤起观众对榜样力量的追寻。
乡愁,饱含着家国之爱、乡土之念。《老阿姨》中,甘祖昌将军因战伤后遗症难以正常工作,主动向组织提出要回乡当农民,在全国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申请多次才获批准。《毛丰美》中,毛丰美担心村里牲口病了没法治,放弃到县里任畜牧局副局长的机遇,坚持留在村里当兽医。《黄大年》中,放弃一切条件毅然回国的黄大年,时常自省,无论自己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自己的祖国在这个领域还是很落后,都不算是成功。人生究竟为改变个人命运、还是为改变家国命运,在他们面前从来都不是两难之选。他们义无反顾,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无论是将军、教授,还是科学家,都时刻心向着人民。
改变的愿望,坚定、强烈。片中,川渝山城、沂蒙山区、黔贵高原、西北大漠、雪域冰河,种种地域风貌的背后,或是不宜生存,或是与世隔绝,都存在“卡脖子”问题。在《天渠》《八步沙》中,黄大发为改变滴水贵如油的局面,带领全村老少,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八步沙六老汉为改变沙漠化,三代人苦干38年,白发换绿洲。他们与自然、时间、人心的全力竞跑,一步一履逆转着父老乡亲的命运,一点一滴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因为人物本身蕴含的真情实感,这些影片几乎不使用情感冲击力强烈的视听语言,就能使人物真实自然地融入时代和社会背景,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愚公之志,凡人之情。“愚公”的意象,在多部影片中都被引用,反映了人物打破困境的艰辛,也体现了人物所共有的“倔”与“韧”。《守边人》中,巡边半生的魏德友,战友们都说他太较劲,他反问:“正事不较劲,活着还有什么劲?”然而,塑造模范、书写典型的难点,常常在于如何避免脸谱化、单一性。对此,这些影片都有意识进行了加强。无论是水渠修通后,端一碗清水放在女儿墓前,忍不住放声大哭的黄大发;抑或跟随甘祖昌初回到老家务农时,龚全珍内心的苦涩与不甘;以及毛丰美病重的夜晚,夫妻二人坐在洒满月光的阳台,互诉衷肠的点点深情……这些细节都将愚公之志与凡人之情融于一身,增进了观众与人物的共情。
始于真心,忠于真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既为叙事提供了先天优势,也对人物、故事的书写增添了限制。这不仅检验创作团队的能力,更考验着创作者们的真心。拍摄前,演职人员都曾多次到访过人物原型的家乡。《毛丰美》的编剧深入大梨树村半年多,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访遍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闽宁纪事》摄制组兵分三路,前后9个月扎根宁夏,走遍福建援助宁夏的“九县区一镇”,拍摄素材500多小时,还原了100多个不同岗位人员那段改造山河的共同回忆。同时,这些影片多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或多视角叙事,增强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刘伦堂》以记者采访刘伦堂的身边人群串起全片。《邹碧华》则通过儿子寻访父亲生前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向观众展示了邹碧华的一生。
纵览这些影片的主线,在一人之力背后是一颗心向颗颗心的传递、连通。而正是片中主人公的先行、牺牲,才终究换来了齐心、同行。誓要修成水渠的黄大发,在水渠修到最险要的工段时,义无反顾倒挂于绝壁深渊炸开了通渠的炮眼。八步沙六老汉不相信只有沙逼人退的失败,没有人进沙退的成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生命,彻底击碎了“二十年后这座村庄将因沙漠化不复存在”的论断。
在这些影片中,有不少父辈都对后代提出过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学成回家乡支援建设,其中深意就是要把一项事业接力完成好,把一种精神接力传承好。在八步沙,为救出困在井下的师傅,几个儿女就要拉不住绳子的关头,六个老父亲忽然来到他们身后,一起把绳子拽紧了。这个时刻,老少两代人的心也一齐攥紧了。最后,儿女们也终于践行了父亲们当年的约定:为了治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异曲同工的,还有立志用农业技术改造太行山的李保国师徒三代。李保国的导师用20年把荒山变绿洲,李保国又用将近20年让绿树长出红果实,如今,只待他们的学生一代再在山上建起完善的生态系统。接力和传承之根本,就在初心的凝聚、使命的认同。
“时代楷模”主题系列影片,让我们更加走近了一位位“时代楷模”。精神的星火,汇聚历史的诗篇。伟大的梦想激励我们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