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嘿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
这是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相信很多观众都对这部根据真实战史改编拍摄的经典影片印象深刻。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地道战”战法有力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3月21日,我们来到电影《地道战》原型所在地——河北省正定县曲阳桥镇高平村采访,回望当年老区军民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和英勇事迹。
今天的高平村,房屋整齐,街道干净。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村子里,南天门及600余米长的地道遗址格外引人瞩目。
高平村地理位置特殊。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从敌占区到晋察冀边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因此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谁控制了这个交通枢纽,谁就可以连通平汉、津浦、北宁、石德4条铁路线,谁就控制了通往北平(今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的运输动脉。1937年10月8日,正定城沦陷后,日军开始疯狂杀戮当地军民,企图早日占领以高平村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在日军攻占高平前,高平周围的付家村、前塔底、韩家楼等村庄都已被日军占领,并建了10多座炮楼。
保卫高平村就是保卫家乡,就能迟滞日军的兵力和物资运输。1941年,高平村建立了秘密抗日游击小组。有了队伍后,刘傻子、刘双恩等武装骨干发动群众自制武器和炸药,勇敢地向敌人打响了第一枪。1942年2月,在党的领导下,高平村建立了抗日民兵游击队,刘傻子改任民兵队队长。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在晋察冀边区号召下,刘傻子带领村民创造性地开挖地道。两年多时间里,高平村挖出了“三纵三横”的主干地道,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敌人一旦进入村子,就会被村头和路口在地道中瞭望的民兵发现,执勤民兵会立即向各个地道的伏击人员传递信号,让大家做好迎敌准备。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敌人进了村子根本看不到人,但当他们打开柜门、掀开锅盖、撩开被子、挪动桌椅、靠近石碾的一瞬间,就会被隐藏在地道里的民兵一枪击毙。敌人一个个被打倒,却摸不清子弹从哪里打来,高平村成了日寇谈之色变的村庄。
为了长期坚持抗战,高平村还创造性地开办了“地道兵工厂”。在高平村森楠胡同42号院子里,白天人们打铁做生意迷惑敌人,晚上就钻进地道里制造武器。在这个小小的“兵工厂”里,民兵制造了小土炮、地雷、手榴弹等,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在高平地道战纪念馆,为了亲身感受地道的作战环境,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利锋带着我们钻进了当年修建的一条地道。
地道入口处的坡度不是很大,但地道最深处至少在5米以上。地道宽约60厘米,高50到200厘米不等,过道中仅能通过一行人,人多数时候要弯腰前进。地道里除了黑暗,就是阴冷潮湿,空气也十分稀薄。我们在地道里走了大约200多米,就感觉有点腰酸背痛了。回想战争年代,游击队员和村民们在地道里战斗或躲藏是何等的艰难啊!为了消灭敌人、保卫家园,前辈们付出的艰辛与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高平村地道有着独特的结构。为了安全和迷惑敌人,挖掘地道时规定,每10户人家设一个地道口,每一个地道口由一个骨干民兵负责。为了打击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每个地道口都挖了陷阱,井下栽着刀和木锥。为了防止敌人放毒、放水、放烟等,地道口均挖了具有“三防”作用的翻口。地道内的通风换气主要依靠碾磨、锅灶、土炕、牲口槽下的通风口传送空气。在地道遗址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道瞭望口、地道卡墙、翻口、射击孔、突围口等内部设施。抗日民兵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凭借智慧和勇气,在蜿蜒纵横的地道里巧妙与敌人周旋,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乡亲,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离开高平地道战纪念馆,我们遇到了抗日英雄周新宅的儿子周兰忠,听他讲述了“三·二三战斗”的故事。1945年5月4日(农历三月廿三),数千名日伪军携带武器逼近高平村。激烈的战斗过后,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窜。敌人逃到公路上后,用迫击炮向村内疯狂轰炸,发泄忿恨。正在抢救伤员的民兵队长刘傻子不幸中弹牺牲。周新宅得知刘傻子牺牲后,含泪写下一首三字诗:
四五年,三二三。
高平村,受磨难。
拿起枪,共抗战。
下地道,保安全。
到房上,打枪弹。
日伪军,团团转。
得解放,鸣鞭炮。
1963年5月,上级要求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故事片的形式拍一个关于地道战的民兵教育片”。八一厂的任旭东担任导演。创作组成立后,立即来到北京焦庄户、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等几十个村庄采访。任旭东在正定县高平村采访了多位参加过地道战的民兵后,决定以高平村为原型写一个村庄,取名“高家庄”。影片故事取材于高平村抗日战争时期五次反扫荡的战斗事迹,片中的战斗英雄也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为主要原型,取名“高传宝”。
电影《地道战》公映后,导演任旭东曾以“江舟”为笔名在工人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漂亮一仗》的文章。文中写道:“高平村人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创造了地道和地道战。”201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电影〈地道战〉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庄稼汉打退日军5次围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高平地道战的感人事迹。
人民是胜利之本。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鲜明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高平村,我们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地道战”所反映的军民革命意志和人民群众的战争智慧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