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日前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这样总结2022年1至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2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6%,比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比2021年12月份加快5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呈现暖意。
暖意,不仅停留在宏观经济的数字里,还蕴藏在微观主体的活力中。
在北京,面向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贷”金融产品正式上线,不仅额度高、利率低,还专设审批绿色通道;在山东,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正在火热施工,打通从田间到“舌尖”的运输链路;在海南,鼓励汽车经销企业开设“夜市”,举办展销会,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进村……各地推出的多项稳增长政策同向发力,释放出推动经济复苏的强劲动能。
回升与转型
“灯塔工厂”点亮转型升级之路
如何让一头大象快速奔跑起来?
许多传统制造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就像一头体型庞大、行动缓慢的大象,在转型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转机来自“5G+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不见油污满身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搭载智能传感装置的机械臂;作为工厂“智能大脑”的控制中心将订单快速分发到每条生产线、每台设备、每名工人,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数据驱动;上千台水电油气仪表和设备一网通联,能源消耗情况实时监测预警……应用智能制造、建设最“聪明”的工厂,成为许多制造企业转型的选择。
如今,这些企业有了一个新名称——“灯塔工厂”。就像为海上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的灯塔一样,这些企业不仅自身实现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还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先进经验,为行业培育了技术人才。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中,位于中国的企业超过三分之一,展现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强大市场竞争力。
这一趋势在2022年开年经济“成绩单”中得到进一步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2.7%,生产和投资增速均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速。其中,智能低碳产品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0%、30%和26%。
“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给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企业形态带来深刻变化,应该说是企业竞争力提升和发展的‘必修课’。”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2000个,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特别是钢铁、汽车、装备、电子、石化等工业行业领域,融合创新、交叉创新不断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潮流日渐壮大,制造业企业普遍更加重视技术改造升级。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7.2%,比上年全年加快13.6个百分点。
稳定与应急
“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
春耕备耕忙,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部署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保障农业生产需要,促进国内钾肥保供稳价;“数字菜篮子”通过在农产品产供销链路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急保供、价格监督;价格监管员对米面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开展检查及监测,实时采集数据上报……
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证。今年1至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分月来看,1、2月份CPI环比分别上涨0.4%和0.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
国内市场供应特别是消费品相关供应比较充足,2月份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9%。值得一提的是,粮油食品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称,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安排部分中央储备食用油轮出,并将启动政策性大豆拍卖工作,以增加大豆及食用油市场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2月进口大豆供应紧张的状况。
“根据市场变化,国家及时启动政策性粮食拍卖,目前已累计成交100亿斤,成交率在99%左右,有效满足面粉加工企业的用粮需求。3月初启动政策性稻谷拍卖,进一步增加市场粮源供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表示,粮油应急保障方面,目前我国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各地也正在积极创新粮食应急物流运输方式,加强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行稳与致远
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5.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吸引各方关注。对于这个增速目标,如何理解?如何实现?
“从我们现在面临的条件来看,5.5%的增速不低,但实现5.5%的经济增长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付凌晖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比较明显。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稳增长力度,投资、消费、工业增长等领域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年初这份可喜的国民经济“成绩单”无疑为全年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总的来看,一季度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仍然能够得到延续。“1至2月份指标变化情况,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实现全年5.5%增长目标的信心。”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尽管面临这些不利条件,国家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在保障能源等大宗商品供应方面还有很多有利条件。去年四季度至今,我国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力度,国内能源供给稳步增加。今年1至2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3%,发电量增长4%,与去年底相比明显改善。
在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均衡,行业企业地区有所分化,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仍比较突出,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对于问题和困难,我们还是要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付凌晖说,实现全年5.5%左右的目标仍然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下阶段,还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