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植下信仰之树


■向贤彪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盎然春意中,广大军民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为大地披上新绿。树是自然赐予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是有灵性、有禀赋的,也是有故事、有记忆的。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江西永新县一个小小的村落里,一群军人热血集结,上演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编。在火红的枫树下,毛泽东同志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全新的治军方略。由此,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成为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史称“三湾改编”。之后的人民军队,满怀理想信仰,一路浴血奋战,从三湾走向井冈山,走向北京,走向胜利的远方。那火红的枫树啊,象征着人民军队凤凰涅槃、走向新生,更象征着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1927年,黄安县紫云区农会会长、共产党员程昭续参加领导黄麻起义,后任红军第11军31师第4大队大队长。一次战斗中,程昭续不幸负伤被捕。敌人利诱无果,便用刺刀顶着程昭续的脖子问:“你要脑袋,还是要共产党?”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随后,他惨遭敌人的杀害,头颅被挂在村头的一棵大槐树上……90多年过去了,大槐树历经岁月风霜仍傲然挺立,象征着革命者的坚贞不屈。如今,这棵“英雄树”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每年来这里缅怀先烈的人络绎不绝。

在江西瑞金叶坪乡华屋村的后山上,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松树连成一片,其中17棵树上还钉着写有名字的小牌,人们称其为烈士“信念树”。每当人们来这里时,都会想起那个感人而悲壮的故事。

那是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了表达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离家前夕,他们一起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象征革命昌盛的松树,并约定:革命成功后,都要省亲故里,回报乡亲们;如果谁“光荣”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牺牲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然而,17名勇士一个也没有回来。他们的名字是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华钦仑……

17位烈士的名字被后人铭记,17棵青松在后山巍然挺立。如今,这17棵青松成为华屋村人精神的寄托、力量的源泉。他们不仅年年点红烛、系红绸祭拜英烈,而且大力弘扬烈士的精神,把理想信念之火烧得旺旺的,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大步前进,以改变家乡面貌的实际行动告慰先辈。

在河北邯郸涉县石门村的莲花山下,坐落着左权烈士的陵墓。从解放初起,年轻的共产党员杨爱功就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当年他在将军墓前亲手栽下的两棵手指粗的柏树,如今早已长到一个人都抱不过来了。大树上端的枝叶相互交错,每当祭扫时,他都会拍拍树干,像跟老战友打招呼:“嗨,好好守着将军啊。”风过,树枝摇啊摇,仿佛听懂了他的话。

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杨爱功不仅始终守着将军的墓,而且把墓园周围的荒山都栽上了树,并全部交给了国家。当年,他把柏树栽种在将军墓前,也把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深扎在了心里,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乡亲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崇高的称谓增添光彩。

“用一腔热血,置于死地而后生,哪怕伤痕累累,依然义无反顾,把一种信仰啊,深深扎根在泥土,命运紧紧握住,青春锻造,锻造铁筋骨……”这是电影《三湾改编》的主题歌——《信仰之树》。

种树的人,种下的是希望;守树的人,守护的是信仰;拜树的人,崇拜的是英雄。那些久远的树的故事,给我们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步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深扎信仰之根,激扬奋斗之志,在强军实践中书写新的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