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向南,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流淌两条河:天上一条星河,地上一条马泉河。
星河璀璨,映照着军人的思念。马泉低鸣,汇入澎湃的雅鲁藏布江。
凌晨两点,马泉河畔,月光笼罩下的帕羊边防连,夜空中划过一颗流星。正在执勤的是即将退伍的老兵辛永红,还有他的“徒弟”——刚分配下连的新排长闻路。
“如果离开了,您会想念这里么?”闻路看了看身旁的“师傅”,寒风将这位老兵的脸庞吹得又皱又干,他的眼睛却仿佛点点闪烁的星光。
闻路转过脸去,不愿让班长发现自己“窥探”到班长的悲伤和留恋。
月光洒在班长肩头,他的身姿已不再挺拔。“我会想念这些星星,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一颗守防的心。我还会想念这里的人,特别是一起并肩站哨的人。”辛永红的话,瞬间击中了闻路的心房,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
有人说,在边防守得久的人,“不光笑点低,泪点也很低”。“你会很容易被一句话感动,因为一件事而感慨良多。”这是辛永红守哨多年的感受。
当兵第4年的时候,辛永红把烟戒了。
那一年,带他的班长王亮亮退伍了。临走那天,王班长拍着辛永红的肩膀,“你小子可得替我守好哨所,站哨时千万别犯困。还有,吸烟对身体不好,能戒就戒了吧!”后来每次下了哨,困倦时想要“抽一口”时,辛永红的心里都会特别想念老班长。
班长离队一年后,辛永红给他写信:“班长,我们都很想你,你叮嘱我的话,对我来说就是使命。”寄出那封信以后,辛永红再也没抽过烟。
后来,他总把这句话说给每一位和他一起站哨的年轻人:“站哨时候别迷糊,千万不能打瞌睡。”这份“叮嘱”传给了一茬又一茬新战友,也是从那时起,辛永红萌生了写日记的念头。
“我刚来连队,营区只有土坯房,哨所连菜窖都没有。”每年新兵下连,辛永红都会和大家讲起连队历史,“条件越是艰苦,扎下根来的精神越是闪光。”
随着新一代营房建起来,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连队从昔日孤岛,到如今“全时暖”“长明电”的温暖港湾,入伍已14年的辛永红,把这些经历一一写入了自己的日记。
指导员苏豪看到辛永红在写日记,得到允许后翻阅了相关内容,许多“历史”他也是第一次了解。他被感动了。
辛永红回忆,有一年他跟着王亮亮,以及另外2名班长去海拔4700米的边防驻点巡逻,当时携带装备不多,雪又特别大,他们一行4人迷路了。
王亮亮带着大家在一个洞口躲避风雪,一夜听着外面野狼的嗥叫,辛永红以为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王班长却告诉他,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回“家”的路。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刚出洞口就被风雪一路神奇地“吹”回了连队……
还有一件事,让辛永红记忆犹新。那次,已成为班长的辛永红,带着战友前往某界碑巡逻。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一个雪坡时,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再次醒来,辛永红发现自己躺在上等兵赵添昊腿上,已经吸上了氧气。又过了一会儿,辛永红已经全面恢复意识能够坐起来,却发现——19岁的上等兵王照文为了救滑下雪坡的他,急切间被一块巨石撞伤了腰,根本站不起来。
那一刻,辛永红的眼泪决堤。他看着这个大眼睛的云南籍新兵,感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紧紧抱着他的肩膀,许久许久。
“战友情为啥珍贵?”在一次教育课上,苏豪把辛永红写在日记本上的故事,讲给官兵们听。年轻战士一脸稚嫩,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守望相助、彼此鼓励、共同追梦……
辛永红告诉大家:“战友就是兄弟,就是那个可以为你拼上命的人。”
闻路毕业后来到连队,这位新排长也成了辛永红带的“兵”。
每次巡逻,闻路都跟着辛永红出发,随着他归来。每一个山口的名字,甚至每一个山口发生的事,老兵都边走边讲。闻路也有了日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个个“老兵讲的故事”。
跟着辛永红站哨,闻路喜欢和他聊彼此的日记。看过“老兵日记”,写着“新排长日记”,他越发觉得自己巡逻的路还很长,守哨的心可以更坚定。
“记录老兵讲述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这件事成了新排长闻路当前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大家都说,从“老兵日记”到“新排长日记”,留下的是故事,传承的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