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夜阑卧听风吹雨


■李金明

火热的军旅生涯是士兵的生命主线,有血性的士兵则是大家推崇的偶像。平庸对于有抱负的军人,绝对是一种折磨。

军旅生涯四十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那天,我接到退休命令后,开始收拾自己的作战行囊:迷彩服、作战靴、急救包……几十年来,随着作战装备的改善,我的作战行囊里的东西不断更换,但始终跟随着我。我把它放在最容易背起就走的位置,随时等待祖国和人民召唤!

我曾经背起它,义无反顾地奔赴边疆参战,头顶上炮弹的呼啸声让我振奋,加榴炮急促射后的烟雾中我凝眸敌人阵地。我曾奔赴大漠戈壁参加演习,头顶飞过的战斗机的轰鸣,武装直升机连续的火箭射击,都使我热血沸腾。我曾经押运军列,遥望长蛇般的军列穿过隧道,奔向远方。

我曾觉得,我的军旅生涯像天际线一样长。

可是,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告别的时刻。

我有些惆怅,深夜,便去读边塞诗。

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中,风一阵阵吹,雨一阵阵洒。风声、雨声催促着村民们很快进入梦乡。村中一座茅屋的窗棂上,煤油灯在摇曳。竹床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叟辗转反侧。他听着那有节奏的风雨声,分明是军队行进的步伐声。

竹床上辗转反侧的老叟,就是失意的陆游。

他出生在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那是一个“国破山河在”的年代,金国大举入侵,徽钦二帝被掳,百姓流离失所。“烽火连三月”“城春草木深”,这样的经历,使他从小产生了为国从戎的雄心壮志。28岁那年,他赴京城临安赶考,试图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从军抗金的抱负。他被擢为第一名,但这并没有使他进入军队,却被安排为“删定官”,整理校对一些律令和文书。他无法排遣自己不能驰骋沙场,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忧愤,又找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风雨中卧床的陆游望望豆油灯下凌乱的诗稿,长叹一口气。他侧耳聆听窗外,斜雨打在窗棂上,发出“刷刷刷”的响声,孤村像一叶扁舟,在风雨中摇晃。

对于老叟而言,这样的夜晚应该是睡个好觉的夜晚,可是他睡不着。风雨声中,使他产生了遥远的联想。42岁那年,他因力主抗金,被罢官还乡。4年后,朝廷可怜他生活窘迫,让他去夔州任通判。他沿江而上,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穿三峡,进入四川。一路上虽然有古迹胜景、巴山夜雨,但他仍然热切向往上战场杀敌。到四川后,他得到了短暂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四川宣抚使王炎将他纳为幕僚,陆游随军来到陕西汉中一带的抗金前线,过了一段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但是仅仅过了半年时间,王炎便调离川陕,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此后,他相继在几个州县任职,又被召回京城,而后转任江西、浙江等地的地方官。那些年里,一有机会,他就身着戎装,主持训练、阅操,准备从戎北伐,直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生七十古来稀。”陆游退居山阴后,依然血性不减,他不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中原还没有光复,边疆的官兵还在戍守“轮台”,只可惜,自己再没有重上沙场的机会了。朦胧中,他推枕而起,对着摇曳的豆油灯,在草纸上写下了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然后,挥笔写下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谢陆游,没有这样一位失意诗人,中国边塞诗中就少了这首好诗,千万渴望建功时代的军人的心情,就没有人给他们一语道破。

1990年我调入原北京军区机关,第一次参加战役集训,战役想定是:根据形势变化,某集团军接到命令,在短短数日内,从陆海空各路同时出发,在某地集结。因为我过去一直在基层和师、团工作,没有参加过这种大规模的演习。在战役集训中,看到集团军集结规模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宽,让我震撼。战役集训圆满结束,一位老首长做总结,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据说,历史照片上那个在济南府插红旗的战士就是他。他伤感地对我们说:我最遗憾的就是,不能再和同志们一道,组织这样的战役了!

八百多年过去了,很多军人在吟唱陆游这首边塞诗,寄托自己报效国家的心绪。其实,报效祖国有很多种方式,但从军是我认为最理想的选择。

两千多年来,为了国家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历朝历代想了很多办法:修建长城、和亲、“澶渊之盟”,但是,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让敌人望而却步!

我们有血性的军人,我们年轻的军人和年长的军人,心无旁骛投身军队建设、一砖一瓦筑牢钢铁长城,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悔于青春。

有一句话叫“青春无悔”,我说:军人无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