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对芬兰军工史上第一款反坦克炮来说,“春天”是那样的短暂——

生不逢时的75K/44反坦克炮


■李双吉 刘 强

二战期间,面对德军铁甲战车的闪电突击,芬兰军队仿制的旧式反坦克炮性能落后、战场表现不佳,研发一款威力更大的新型反坦克炮迫在眉睫。

芬兰设计师唐纳鲁主动请缨开展研发——他提出将新型反坦克炮口径增加至75毫米,提升火炮穿甲能力;改用垂直滑动炮闩,实现自动退壳,提高火炮射速。

1942年春,芬兰赫尔辛基靶场,一枚新型反坦克炮炮弹疾射而出,以1100米/秒的射速,轻松击穿500米外的150毫米装甲板。新型反坦克炮的强大威力,让唐纳鲁内心激动不已。

火力问题解决了,唐纳鲁又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反坦克炮的防护能力。当时,大多数火炮设计师采用的是炮管周围安装炮盾,对火炮软肋部位进行防御,而唐纳鲁持不同看法。“设计一款矮小的火炮,可以减少被敌军发现和命中的概率。”他决定摒弃传统炮管和炮架布局,在炮轮轴中央开一个大洞,使炮管和炮轮中心位置同高,将反坦克炮高度降低一半。

随后,这款新型反坦克炮被命名为75K/44反坦克炮。该型反坦克炮一经问世,就以独特造型和强大火力引起世人关注。然而,在后续火炮测试环节,这一设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重心太低,需要至少4匹马同时拖拽,且悬挂离地间隙小,容易被卡在起伏不平的泥地里;为保证视野开阔,唐纳鲁在炮盾左侧设计了一个远高于炮盾的光学瞄准设备,但瞄准线和弹道差距太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瞄准精度。

芬兰军方开始对75K/44反坦克炮进行改进升级,并声称5个月后就能实现量产。可惜的是,短短2个月后,芬兰宣布投降,75K/44反坦克炮后续改进升级计划被迫中止。

1950年,芬兰军方曾决定重启75K/44反坦克炮改进计划。然而时过境迁,这款闪耀着设计师思想“灵光”的兵器,最终被移交到芬兰博物馆,作为二战时期芬兰自主研发的一款标志性武器被永久收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