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场硬件建设来说,水泥可谓是“百变金刚”。营房、机场、码头、洞库等工程,处处都离不开它。但这种常以静态示人的材料,也有其“动”人的一面,比如在英、法等国,它曾被用来为大口径榴弹炮、臼炮等装备灌筑水泥基座,甚至被用来建造军用船舶。
水泥、沙子、钢筋的组合使用,使钢筋混凝土能够承受很大压力和拉力,相当坚固耐用。这一特点,使人们在一些特殊时刻把目光投向了它。较早出现的水泥船是民用的,法国人约瑟夫·兰博特建造的水泥船,甚至参加了1855年举行的巴黎世博会。当时钢铁工业尚不发达,水泥船也因此在内河航运方面有了一席之地。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泥船不久后即为铁制船舶所取代。
但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泥船居然“卷土重来”。美国共建造了10多艘水泥船用来运输军用物资,日本甚至建成了以水泥船为壳体的桃级驱逐舰。这段水泥船发展的“小高潮”,源于当时战争对钢铁的过度消耗。作为应急手段,水泥船被派上了用场。二战时美国建造的青年级无动力水泥运输船船长114米、宽17米,其运力可见一斑。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泥的特性使其可建造成船,且能较快地投入战场,但“遇到强力极易裂缝且很难修复”的特点,则使水泥船只能作为战场上的“权宜之计”来使用。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结束后,这些船舶就迅速退役,或被凿沉,或被当作了防波堤,并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