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增改之间开新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几处修改释放发展新信号


■本报记者  佟欣雨

赣深高铁连通赣南革命老区与广东深圳经济特区,推动老区发展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为联调联试列车经过信丰特大桥。新华社发

92处。

日前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修改多达92处。

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浓缩着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总结和新年度政府工作的部署安排。报告中每一项新安排、新部署、新提法,背后都蕴藏着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广大人民的意愿诉求。

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每一个字句的修改,都释放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新信号。让我们细读报告的增改之变,探寻新年度中国经济如何筑牢“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

增加“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表述

丰富政策“工具箱”

【时事速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均有所上涨,其中PPI同比上涨8.8%,环比由上月的下降0.2%升至上涨0.5%。据介绍,PPI上涨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客观上加大了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

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事关民生福祉、工农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大盘。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国际市场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愈发明显。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相关表述中,在“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后,增加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的内容。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煤炭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提供60%左右的发电量。可以说,煤价稳则电价稳,能源价格的“基本盘”就稳。能源保供稳价,政策“工具箱”里有什么?据介绍,核心措施可以用“稳”和“增”两字概括。

“稳”,即为稳进口、稳价格、稳预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重点地区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的合理区间,加强煤、电市场监管,提升供需调节能力。

“增”的重点,除增加煤炭等传统能源产能产量之外,还将释放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两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脆弱的沙漠、戈壁、荒漠及部分采煤沉陷区,均有项目布局,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步构建。

增加“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表述

用好创新“指挥棒”

【时事速递】支持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改进项目经费管理,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2021年,一系列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落地落实,我国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科技评价机制是创新活动的“指挥棒”。“十三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规定的143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正式实施,将这些改革成果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围绕科技创新部分提出诸多意见建议。“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的信号,转向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回顾梳理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科技创新金句迭出,重点均指向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从2020年的“揭榜挂帅”、2021年首提“十年磨一剑”精神,到今年提出“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这些金句不仅写在纸面上,也不断落实到科技创新领域。

从中央到地方,各地频发“英雄帖”,谁有本事谁“揭榜”,用市场竞争激发创新活力。“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有87项采用了“揭榜挂帅”新型项目组织模式。“揭榜挂帅”机制在广泛探索与应用中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攻破技术瓶颈的“法宝”。

据介绍,下一步,科技部将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着力优化科研攻关组织机制,完善科技人才精准性支持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增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表述

端牢技能“金饭碗”

【时事速递】今年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与之相配套的世界技能大会、世界技能博览会,也落地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也是我国技能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场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性盛会,将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离不开高素质的“大国工匠”人才队伍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举措。

数十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近年间,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更高。然而,当前存在着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等实际问题。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又应在一些领域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表述在近年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多有体现,此次专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发出了清晰信号。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全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广东省教育厅与12个省直部门合作,协同大型企业,以行业企业需求设招生专班,72所职业院校与超过1500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日前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2022年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

首次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

撑起就业“保障伞”

【时事速递】“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并配套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具体来看,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和2021年目标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较2021年的5.5%左右略有降低,稳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个人而言,有就业就有收入,就有更多机会实现人生理想;对国家而言,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能够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务院研究室相关专家解读道,“可以说,解决好全国8.8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国家和个人都至关重要。”

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随后根据代表委员相关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防止“学历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更加强调公平就业。

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就将公平就业原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不仅是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明确了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应举措,规范劳动力市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预计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围绕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近年来相关政策举措不断落地落实。

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深入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补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务工人员特别是脱贫群众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