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那些跨越山海的信


■本报记者  杨 悦

纸笺纯白,墨迹灵动,被邮戳的油墨封缄,静藏于暗黄的牛皮纸封。

一方小小邮票载着它出发远行,飞向牵挂之人。

一寄,一收。一封封书信带着万千思念跨越山海,将一句句心里话捎至远方。

贺兰山下,小男孩趴在桌前,认真地写下对解放军叔叔的惦记,歪歪扭扭的字迹映照着稚嫩脸庞上明朗的笑容。

东海之滨,海军军官看着男孩稚拙的笔触面露笑意,在台灯下静静思索,一笔一画书写着对男孩的鼓励与关心。

一场相距遥远的结对帮扶,让身在宁夏的10岁男孩杨兴龙和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的32岁军人夏鋆,在信件的一来一往中走得越来越近。

2年,2083公里,87封信。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家书”,记录了两个人的彼此牵挂。

今天,人们早已习惯了社交媒体清脆的提示音,习惯了在手机屏幕上收发消息,习惯了语音视频的方便快捷,几乎淡忘了写信时的期待与收信时的感动。

但总有一些地方,仍然安静地守候着锦书鸿雁;总有一些人,仍然诚挚地书写着雁素鱼笺。

那些信,曾穿过战争的烽烟——

1951年初春,不识字的老母亲托人代笔,给儿子李增发寄来一封家书。作为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李增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夜袭大和岛战斗。从没见过飞机的老人,担心儿子开飞机有风险,嘱咐他飞行时一定要飞低点、飞慢点。

那些信,曾跨过岁月的长河——

年逾五旬的中学教师胡四海,至今保留着一封回信。那是南沙官兵从赤瓜礁给他寄回的第一封信:“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黑发悄然转白,信纸渐渐泛黄。漫长岁月里,胡四海带着一茬茬学生坚持给南沙官兵写信,一写就是30多年。

那些信,曾越过浩瀚的星海——

笑容温柔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收到许多“太空班”学生的来信。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让高中女生王楠看到了耀眼的星辰,追寻到梦想的光芒。

时隔8年,王亚平再次置身太空,在中国空间站为中小学生讲课。8年前那个注视着她的女孩,此刻已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航天人。

一封封书信,曾写给远方的亲人,祝福他们健康平安;曾铭刻鱼水间的深情,寄托着“你在我眼中,我在你心里”的牵挂;也曾书写光荣与梦想,记载祖国的腾飞、收录时代的回音……跨越山海,许许多多与军人有关的信笺记录着感动,传递着信念。

贺兰山下的小村庄,杨兴龙坐在书桌前,写完了给夏鋆的第87封“家书”。他合上笔帽,把信纸和一张军舰远航的画一并塞进了信封。

“我没见过大海,也没见过军舰,但我按着电视里的样子画了出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的。”信件里,男孩认真地写下美好的心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