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叙述中,真实记录战史辉煌,是纪录片《战旗》的鲜明特色。
真实客观是纪录片的生命,尤其是党史军史题材纪录片,首先要确保史料权威可靠。纪录片《战旗》节目组在前期创作过程中,广泛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字斟句酌地撰写脚本,但仍有一些战斗因规模较小、军战史著作中鲜有记述等原因,考证过程遇到较大困难。比如,在拍摄《阻击战英雄团》时,导演孙嘉欣来到战旗继承部队——陆军某旅,发现旅史馆只有前身部队在解放战争鲁南羊山战役万福河阻击战中英勇杀敌、被冀鲁豫军区授予“阻击战英雄团”战旗荣誉的记载,以及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排长李勇的简略事迹。其他资料不详,李勇去向也不明。秉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孙嘉欣踏上寻访之路。终于,她在一份报纸上找到一篇英雄后人李磊撰写的怀念父亲李勇的文章。经多方打探,孙嘉欣与英雄后人取得了联系,顺利完成拍摄。战斗英雄找到了,“阻击战英雄团”官兵也倍受鼓舞。2021年7月,李磊来到父亲生前部队,捐赠一直珍藏的父亲遗物。部队专门为此举行了隆重仪式。
在拍摄过程中,节目组还寻访了近百位老兵。其中,年龄最大的“白刃格斗英雄连”老战士董跃先已年过百岁,在采访中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拍摄《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时,节目组采访了连长李昌言。已是耄耋之年的李老从未向人提起自己当年的战功。李老的女儿说,直到两年前新华社记者登门拜访时,她才知道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连长就是父亲。接受《战旗》节目组采访时,李老穿上志愿军军服,动情讲述起新兴里战斗过程,眼中不时泛着光芒。在喊出“同志们冲!”时,他的双手和嘴角颤抖,仿佛又置身于当年与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在摄制过程中,把老兵们这些真情实感如实记录下来,是节目组孜孜追求的目标。
虽然每集只有10分钟,但百集《战旗》总时长达1000分钟,是军史题材纪录片中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战役战斗有许多都是家喻户晓的,反映同一内容的纪录片、影视剧很多。在这些内容上,如何力避雷同,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拍出新意?最终,节目组确定了重细节、讲故事的战争情景再现创作思路。为此,节目组请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服装、道具指导等,开始了紧张的战争情景再现创作。2021年盛夏,150多人的团队夜以继日、历时15天完成了再现拍摄。其中80多人为群众演员,他们多为退役军人,在拍摄过程中非常投入。有名老兵说:“虽然有点累,但在拍摄基地看日出、日落觉得很幸福,这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做的事,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战旗背后血与火的故事。”